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口号开始,“又快又好”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是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将注意力放在了“快”字上,而忽视了“好”,原因在于,面对经济落后、国力薄弱的现状,经济发展“快”就是最大的“好”。道理也很简单,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好”对老百姓来说只是一种奢侈品。
而在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实力大幅上升。尽管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从人均GDP看已经接近了中等收入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快”不再意味着“好”,“好”字开始具有更多的独立含义。
当然,对不同的人来说,“好”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如果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标准,“好”的含义则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经济发展具可持续性,经济与资源之间相互协调;二是社会发展具有和谐性,老百姓能够充分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以此为准绳,就会立刻发现,在“好”字上我们还存在许多缺陷:一是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支持缺乏可持续性。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5.5%,但能源消耗、钢材和水泥消耗却分别占世界的15%、30%和54%。根据有关测算,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再过十年,全世界的主要不可再生资源供给就会因为中国而开始变得紧张;二是环境污染大,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我国日耗水量和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每年因为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超过10%,换句话说,仅仅考虑环境污染这单一因素,我国绿色GDP基本就只是“零增长”;三是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成果为少数人所享用。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1984年为0.257,而后在1990年上升到0.355,到2005年达到0.463。在世界银行2005年发展报告中列出的120个国家和地区中,按由低到高排列,中国的基尼系数排到了85位,已经接近某些社会分化严重、经济增长停滞的拉美和非洲国家的水平。
“好”的独立含义为人们所广泛关注,始于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距今正好一年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好转的迹象已经有所体现:一是经济增长结构有所改善。第三产业增速提升最快,增长11.0%,加快1.5个百分点。消费与投资增长更趋协调。1-9月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达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的最高速度;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已经连续7个季度快于GDP的增长;三是今年前三季度首次出现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双下降”的良好局面。
尽管如此,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求相比,“好”的份量依然不够——今年以来,经济总量的增长之快依然出人意料,通货膨胀更是达到了十年来的最高水平。有鉴于此,为进一步突出“好”字的份量,以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顺利转入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好字优先”,就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