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专版
  • 3:焦点
  • 4:焦点
  • 5:信息披露
  • 6:要闻
  • 7:观点·评论
  • 8:信息披露
  • 9:信息披露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广告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明年中国经济新走势
    货币政策“从紧”考验央行调控艺术
    关于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货币紧缩和人民币升值
    是对抗通胀最有效方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货币政策“从紧”考验央行调控艺术
    2007年12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苗燕 但有为

      

      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明年将被“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取代,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也首次写入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分析人士指出,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传递的政策信号来看,明年货币政策运动的频度、创新度以及预见性都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经济形势偏热趋势的进一步明显,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开始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使用“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字眼。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分析说,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除了警惕“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外,还要同时防止“价格由从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也上升到了“严格控制”的高度。

      国泰君安证券策略分析师翟鹏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央行首先会加大对新增外汇储备的对冲力度。由于2006年和今年都没有对冲完,因此,他认为明年央行会继续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两大手段,对新增外汇储备进行对冲,从严管理流动性。此外,他建议央行继续加大资本输出。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董晨认为,明年的调控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信贷来调控投资。不过,翟鹏也提醒说,越来越多的投资资金来源并非来自信贷,所以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为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业内人士分析央行可能采取加息等综合措施。不过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明年多次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明年上半年加息的概率较低。在应对通胀方面,翟鹏认为,央行会更多地采取汇率工具,他预计明年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将加大,可能达到8%以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要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而此前一直倡导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今年以来,各项经济数据纷纷创出历史新高,一些问题集中爆发,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来得不如前几年明显;加之货币政策有滞后性,其效果显现尚需一定时间。不过,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对于央行的调控艺术将是一大考验。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日前撰文指出,影响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变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因此,政策措施要抓住缓解大额顺差这一主要环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仍是外汇管理的中心任务,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胡晓炼同时认为,由于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大,突发的风险也可能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国内,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上升到“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有深刻的含义。这或许意味着国家将继续采取措施改变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问题,同时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避免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

      (相关报道见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