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观点·评论
  • 8:金融·证券
  • 9:时事
  • 10:金融
  • 11:专版
  • 12:广告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披露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海外
  • C16:基金·对话
  •  
      2007 年 12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上证研究院
    改革开放30年为经济起飞注入强劲动力
    在中国经济历史坐标上
    我们亲历着怎样的巨变
    ■看点
    中国改革新台阶:政府转型与“四位一体”全面改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改革新台阶:政府转型与“四位一体”全面改革
    2007年12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方栓喜
      党的十七大所部署的全面改革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的步伐、取决于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步伐。

      ⊙方栓喜

      

      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跨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历史时期,进入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四位一体”的全面改革新阶段。

      推进全面改革,关键在于政府转型的实质性突破,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以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改革到位。当前经济领域面临的最突出的两大矛盾是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如果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仍然是主导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是缺乏基础的。

      一方面,大家口头上谈的都是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GDP即使超过两位数,也不会觉得本地区增长的速度快。如果各地区在经济发展速度上仍然好大喜功,重化工业仍然是增加GDP的首选目标。这样,“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完成将会困难重重。

      以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为导向,应当以政府转型引领四大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到位。

      釜底抽薪之举在于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目前地方政府围绕经济发展速度展开的角逐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目前宏观经济中的各种问题都与这一体制有关。

      要使最近几年来的投资体制改革尽快到位,彻底确立市场化导向的投资体制,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对微观投资行为的影响。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部门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这一问题,我们才深感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现实矛盾有三个:一是社会处于转型当中,利益分化、利益失衡与困难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之间的矛盾;二是政府行政成本升高与行政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三是市场化进程加快与权力寻阻、腐败增多之间的矛盾。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现实、最急迫的矛盾出发,政治体制改革最直接的目标也是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围绕这一目标,比较现实的步骤有三个:一是加大政府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建立“阳光政府”;二是健全党对政府的领导和监督,健全人大、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三是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

      第三,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使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改革到位。当前社会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背景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由过去的政府安排就业与福利转变为市场化的自由就业,因此对公共服务的依赖性在增强,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公共服务体制始终处于重构和转型当中,既存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不到位的问题,又缺乏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

      由此,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首选突破口。现在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谁是社会建设的主体?一方面,政府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公共服务领域应当承担最终责任,而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发育和现代社区的发育至关重要,这是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主要渠道。因此,社会体制改革应当在各方面取得突破。

      第四,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与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实行国家统包统管为主的文化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走到今天,这种体制已有很大变化,但文化事业单位以及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仍然不足,文化事业发展缺乏活力的现状并未真正改观。这使得文化事业的发展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现了很大的距离。

      推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出路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在加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指导职能的同时,放开搞活文化事业。一是要在所有制形式上,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事业和企业,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体制办文化的格局;二是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区分公益性、营利性文化单位,制定不同的政策进行管理;三是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内部运行机制上,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党的十七大所部署的全面改革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的步伐、取决于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步伐。在这里,相当关键的问题是建立高层次的改革协调机构,比如重建国家体制改革领导机构,以适应全面改革的形势。

      按照十七大精神,着力推进大部门制,可使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和掣肘,也可在决策执行分开,提高行政效率方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