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猪肉问题最终还是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矛盾,早在年初出现猪肉价格小幅上扬时,不少市场人士就已有反映,认为对于这种中国人餐桌的必需品价格波动不可掉以轻心。世上虽然没有先知先觉,但是已经过去的情况表明,那些来自市场的呼声,还是值得重视的。结束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把解决民生问题列为今后工作重点,在具体的操作和政策层面,增加其预见性将更加重要。
近来有消息报道,国家发改委已开始关注猪肉价格在今后一段时间可能大跌的问题。当然猪肉在现阶段世界各国通胀此起彼伏的状态下,是不是会出现价格大跌另当别论,起码有关部门意识到猪肉经过价格暴涨之后将引起生猪供求市场变化,提前进入角色监控市场,比问题一旦出现毫无准备,或病急乱投医要好得多。毕竟全球通胀即便是用“温和”二字定义,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失。
在去年12月笔者曾经提出不要轻言通胀不再来,理由是当时粮食价格出现波动,多年粮食丰收使人们不易觉察粮价波动影响市场的程度,加之近几年海内外对于粮食的应用早已经大大超出了餐桌范围,美国用玉米制作清洁能源还发展出了新的产业。由此下去市场对粮食价格波动会无所谓吗?此刻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正为商品和资源价格上升推波助澜,有不少人理性判断如此下去“一粮带百价”的问题很有可能再次出现。当然有人也不以为这是个问题,在价格不停地上升的时候,有关部门还出面为粮食价格波动费心解释:那是一时的现象,粮食替代品很多等等。可是没想到粮价波动如今依然是物价持续攀升的市场先行指标,全球货币过多必然引起市场上实物产品的价格变化,而粮食又是一种基础性产品,“粮价动百价动”这一规律虽然古老,但是决不会失效。可见如果我们对于市场的细微变化缺乏敏感,就不能够在政策上预见到物价波动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
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明年经济要做到“两防”,其中一防就是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并提出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一变化本身就表明宏观调控更加强调政策的预见性。因为经济均衡发展在现代社会已被无数事实证明它只是暂时和阶段性的,而经济的非均衡状态才是现代经济的灵魂,在宏观判断上不抓住这个要领,人们就会解决眼前问题,而对于接着出现的新矛盾措手不及,即使想出高招弄不好也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我们必须注意除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价格问题不确定三大因素外,目前国际环境对于我国明年经济有更多的不确定影响因素,一是美国次级债风波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未定,二是世界流动性泛滥会不会出现新的情况,三是全球经济面临资源和能源供应与需求矛盾将如何发展。而以上任何一种条件的变动,都必然导致我国经济出现新情况。
坚持政策预见性很重要,旨在希望凡关系民生之事有关方面多投入一些精力和目光,这样比那些缺乏深入实际,随意得出的结论要明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