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农业行业国际论坛”上,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郭晓利在为论坛所作的书面发言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上市品种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对农业产业的积极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新形势下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使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郭晓利表示,当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上市品种迅速增加,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广,目前国内上市的18个期货品种(不含未开展交易的啤酒大麦和绿豆)中,农产品占了12个;除了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开发的生猪和稻谷,国内适合开展期货交易的大宗农产品大部分已经上市了;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流动性显著增强,今年期货成交金额已经超过30万亿元,国内农产品期货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比重始终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高的时候在90%以上;市场参与者数量增长迅速,投资者结构得到改善,目前参与大连期货市场的企业数量和参与规模大幅增加,企业开户数在近7年时间里翻了17倍,目前有1万1千多家现货企业参与期货交易,企业客户的交易量占到大商所总交易量的16.36%,持仓量占总持仓量的54.54%;市场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功能有效发挥,一方面近几年虽然经历了国际上几次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但国内期货市场始终保持平稳运行,说明我国期货市场抗风险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国内外相关企业开展生产、贸易的重要参考。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发展,主要是农业发展本身的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和投资者的不断成熟。
郭晓利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体系,都离不开期货市场。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在中国农业产业和期货市场发展历程中,期货市场和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国际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年来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对中国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至少在三个层面发挥重要重作。
他说,首先是从生产者来看,期货市场成为农民种地卖粮的好指导。经过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多年努力和实践,目前看期货价格卖粮已经成为很多东北农民卖粮的常规模式。大豆、玉米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农民种地卖粮的“望远镜”和“风向标”。其次,期货市场成为企业改善经营和保值避险的有效工具。整体上看,国内规模以上玉米、大豆经营企业基本上都参与了套期保值交易,通过期货回避价格大幅波动中的经营风险。还有现货企业,将期货市场作为调整经营策略和方向的指示器,在长期参与期货市场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进行经营的有效策略。再次,期货市场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参考,增强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郭晓利同时表示,要使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成与芝加哥互有分工的东方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当在以下几个层面做出不懈努力:首先,从政策层面来说,一是需要继续支持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的上市,尽快推出生猪、稻谷等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二是从金融政策上支持农业企业进行套期保值;三是在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展对外开放试点,引入期货市场QFII制度。其次,从农民的角度来说,迫切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期货知识培训,加大对农民信息服务工作的力度;需要在现有培训体系中,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期货知识的培训;此外,应该切实有效推动期货信息的及时准确传播。再次,从产业的角度来说,需要积极培育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开展期货加订单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