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货币政策要坚持多重目标。其中包括促进经济增长、稳定货币、保持低通货膨胀、推动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但专家认为,从当前宏观形势来看,物价稳定应重于币值稳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受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9%,创下自1996年12月以来的新高。同时,这也是CPI上涨幅度已经连续四个月超过6%。另据统计,1月-11月份累计,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6%。
虽然当前的物价上涨仍属“结构性上涨”,但专家认为,CPI涨幅已相当长一段时间超过此前设定的3%的目标,并且超出幅度持续加大,当前的通胀形势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时候。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近日指出,在目前情况下,抑制通货膨胀比维持汇率稳定更加重要。如果说用升值替代通胀的提法不一定妥当,用通货膨胀来代替升值的主张则是大谬不然。后者在付出通货膨胀恶化的代价之后,并不能保持中国出口的竞争力。
余永定认为,考虑到对以前价格扭曲进行的调整,我国所能容忍的通货膨胀率上限是4%。目前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已经比较严重,且有进一步上升的危险,其发展前景令人担心。
为此,他指出,在目前情况下,通过汇率升值以减少贸易顺差的政策目标,同紧缩性货币以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正好并行不悖。升值的加快不仅有助于实现贸易平衡,而且可以为货币紧缩留出更大空间。
对于物价稳定和币值稳定谁应被放在第一位的问题,海通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陈勇不久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升值对出口和就业的持久负面影响有限,而通胀失控会造成结构性矛盾恶化。如果中国商品价格重置是一个必然过程,控制通胀应该比关注升值放在更优先的地位。
他给出了三个理由:第一:多国经验表明,在总体上,本币升值不会对出口和就业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在中国,现有的升值幅度不仅没有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和出口部门就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人民币升值伴随着中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出口部门就业仍然增加。
第二,通胀会造成结构性矛盾恶化,主要表现在,通胀使得初次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扩大,而且将进一步拉大中国消费和投资缺口。
第三,升值和通胀分别是流动性过剩在总量和结构上的直接源头,因此以升值抑制流动性总量,以低通胀缓解结构活化,将更有利于抑制流动性过剩。
值得注意的是,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专家认为,这意味着预防通胀形势恶化已经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考虑到升值对抑制通胀有一定的作用,甚至不排除用加快升值来缓解通胀的可能。
11月初,央行在《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价格杠杆调控作用,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报告同时指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实践均表明,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在对资源性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加大的背景下,本币适度升值有利于降低以本币计价的进口成本上涨幅度。虽然这种传导会存在一定的时滞,但长期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变化会对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产生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