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前11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发布,今年全年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也基本浮出了水面,可以预见我国政府明年预防经济增长过热和产生资产泡沫的任务已经相当紧迫,然而一以贯之的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还是要推进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制度改革尤其是要素价格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货币紧缩政策拉开序幕
央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9.9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5%。尽管较上月末低0.02个百分点,但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超过18%的高位运行。
业内人士指出,高额外贸顺差是造成国内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而1-11月份数据显示,我国外贸顺差累计达2381.3亿美元,远超去年全年顺差总额,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同时,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经济景气分析报告也称,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宏观经济仍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
由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构建的经济增长一致合成指数显示,自2007年初以来,经济运行呈现出稳定加快的态势,而且从先行指数的走势看,2007年后几个月经济仍将在高位运行。同时,由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构建的景气信号灯显示,自2007年3月份以来,景气信号灯已经连续7个月亮黄灯,并且最新的9月份警情指数为80,比上月上升了2.5,经济增长出现偏热的倾向。
业内认为,央行日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央行实行紧缩政策的“序幕”。
要素价格改革势在必行
一系列数据显示,我国宏观调控所依赖的货币工具在2007年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成效。申银万国高级分析师李慧勇指出,当前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消耗、高污染、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高货币信贷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出现既跟周期性因素有关,也跟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政策有关。
李慧勇表示,首先,生产要素价格偏低,排放成本偏低导致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偏多、污染偏多、企业盈利偏高、投资冲动强烈。其次,劳动报酬增长缓慢以及再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不断降低;第三,消费不足导致投资形成的产能要靠出口来消化,低廉的要素价格导致中国出口产品本身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低估的汇率以及出口退税、三资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进一步增加了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导致出口快速增长、顺差大量增加;最后,顺差增加,导致货币被动投放偏多、流动性泛滥,导致投资增长偏快以及资产价格过快上涨。
“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机制是产生高消耗、高污染、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等问题的根源,而经济的周期性繁荣使得这些问题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只靠短期的周期性调控政策显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李慧勇指出,只有全面推进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改革不会加重通胀
李慧勇说,要素价格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将通过对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影响进而对整个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首先看投资。在资源改革的背景下,各种资源价格都会有比较显著的上升,整体经济尤其是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会大幅提高,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成本并不能全部转移,企业的盈利水平将因此下滑,可以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将因之缓慢下降。
其次看出口,至少将有两个对出口不利的影响因素:第一,生产要素改革,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将削弱部分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尤其是低端行业;第二,世界经济下滑,由次级债问题引起的信用紧缩、房地产市场疲软和消费者信心消退等问题并没有解决。
“在投资和出口减速的背景下,我们预计2008年经济增长较今年略有下降,为11 %。”李慧勇表示,经济增长的下降速度之所以有限,与消费的增长有关,在要素改革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速加快,这将为消费增长提供最坚实的基础。通货膨胀压力虽然较大,但是比今年情况要好,所以通胀对实际消费的抑制作用将减弱,扩大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这一最终需求,是我国的政策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