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智慧封面
  • 2:股文观止
  • 3:大智慧消息树
  • 4:大智慧机构股票池
  • 5:大智慧大鳄猎物
  • 6:大智慧.基金权证
  • 7:个股点评
  • 8:个股点评
  •  
      2007 年 12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版:大智慧封面
    下一版  
    pdf
     
     
      | 1版:大智慧封面
    关注年底的“收盘作业”
    二次探底成功夯实大盘基础
    首席分析师·股市让黑嘴走开
    博客风云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首席分析师·股市让黑嘴走开
    2007年12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明春股市的机会主要在中小盘股

      李志林(忠言)

      海外股市有一个规律:任何一种风格指数都不可能持续地跑赢另一种风格指数,当达到超强状态时,必然会转换为另一种风格指数。2007 年的中国股市正是遵循了这个规律,1至5月,市场的风格指数是中小盘股;6至11月,市场的风格指数变成大盘股;而进入12月,市场的风格指数又明显地转向中小盘股。

      谓予不信,请看以下事实:11月上证指数创出了13年股市最大月跌幅18.19%时,1500多只股票中有1300只中小盘股跑赢大盘;12月仅10个交易日中,就有800多只中小盘股收复了11月的失地,在5100多点的位置上收复了10月31日5954点时的价位;有近200只中小盘股10个交易日中上涨了30%;本周虽然指数大跌231点,但绝大多数股票的价格比上周五高得多;“八二”现象已持续了将近1个月。这表明中小盘股中明显有主流资金介入,很多是基金从大盘股中撤出的资金在调仓。

      为什么明年春天的机会主要在中小盘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紧货币政策”,对房地产、金融业推出一系列调控举措,从而终结了持续半年的大盘股行情。巨额资金从大盘股中撤退,导致大盘股构筑头部。明年红筹股回归将造成市场资金不足,大盘股至少要沉寂3个月。主力机构只能采取“扩容中自我缩容”的策略,在中小盘股中打“防守反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将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将消费放在首位。有相当多的中小盘股属于消费类股票,它们的启动可以说是顺应了经济政策取向,受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小。

      有相当一部分中小盘股具有重组、并购、行业整合等外延式成长性,可不受估值泡沫之争的困扰,它们的启动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取向。

      相当多的中小盘股业绩较好、市盈率仅30倍、成长性高、资本公积金多,年终有高比例送转的可能,因而在年末年初容易受到市场热捧。

      中小盘股自“5·30”以来调整了半年有余,一直被市场边缘化,股价普遍下跌了50%以上,有七成中小盘股的股价只相当于6月5日3400点的水平甚至更低,主力容易低价收集筹码。它们的启动符合中国股市“跌6个月,必涨3个月”的规律,可谓“风水轮流转”,使市场的赚钱效应更明显。

      中小盘股市值小,现仅六成仓位的基金及其他市场资金启动它们,实力绰绰有余;又因中小盘股所占指数权重小,即使股价大涨,指数上涨的速度也不会快,有利于形成“指数五千,个股七千”的局面。这符合“快牛变成慢牛”、“要让多数投资者得到合理回报”的政策取向。

      2008年股市与2007年一样,“选股重于选时”,即使明年春天市场热点转向中小盘股,也必须区别良莠,进行优选。投资者与其指望明年指数能涨到多少点,不如安于在低指数上实实在在地对中小盘股“精耕细作”、“冬播春收”。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从“茅台”追赶“船舶”说起

      桂浩明

      凡参与股票交易的人都知道,这里所说的“茅台”是指贵州茅台这只股票,现在的股价在210元左右;而“船舶”则指中国船舶,目前的股价在230元附近。贵州茅台与中国船舶相比,股价相差不到10%。而在两个月前,中国船舶曾经上涨到300元,那时贵州茅台还不到180元,两者间的距离超过50%。很显然,在这两个多月中贵州茅台在不断上涨,中国船舶则是在持续下跌,如果这样的趋势不改变的话,贵州茅台说不定有机会赶上中国船舶。

      贵州茅台是消费品行业的企业,中国船舶是投资品行业的企业,两者虽然都是上市公司,但无论在历史、规模以及行业属性、发展模式上都是很不同的,因此,简单地将两者进行价格上的比较显然没有太大意义。但从它们最近这段时间在股价上表现出来的此起彼伏上,却又能很清晰地折射出市场的某些变化。贵州茅台是一只老牌绩优股,其买点就在于具有无可争辩的品牌优势,同时具有产品的定价权,能通过不断地调高产品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在某种程度上,它已成为类似当年美国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区别只是在于可口可乐是生产大众消费品,贵州茅台则生产奢侈品。因此,贵州茅台在股市疲弱的时候是一个极佳的防御性品种,稳定的收益增长及相应的红利回报可以让投资者安下心来长期投资。而在股市转为强势时,它当然也会有行情,但因为上涨空间较明确,力度相对就不是太大。与之相反,中国船舶作为一家强周期行业的上市公司,前几年业绩一直平平,最近一年多才明显好转,此时又逢大股东资产注入,公司从原先仅生产柴油机一跃而为大型民用船舶的生产基地。这样一来,导致业绩快速提高,股价从年初的不到50元连续翻番。但问题在于,当人们意识到宏观调控将进一步趋紧的时候,其投资思路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操作行为会明显趋于保守。如此一来,贵州茅台再度获得了认同,股价有了超越大盘上涨的动力,而中国船舶则因形势的变化,需要回吐前期的超额涨幅,回归相对理性的估值水平,于是就出现了两者之间的价差逐步缩小的局面。人们在这种情况下预期贵州茅台将赶上中国船舶,应该说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近一段时间中,市场环境确实在改变并已深入影响了投资者的操作,导致不同类型股票价格的重新排队。现在看来,很难说这种重新排队已结束,这意味着市场的结构调整还会深入。投资者有必要反思今年以来的操作行为,特别是选股思路,如果时下仍然按照原先的思路行事,无疑会与市场的格局变化相悖,难免遭受损失。在整个宏观经济面临紧缩的背景下,投资者的确应该更多地考虑投资防御性行业。看来,资金向消费品而不是向投资品倾斜是必要的,贵州茅台追赶中国船舶给人们的启示就是如此。(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题材股行情春来早

      王利敏

      本周大盘稍稍反弹后再度回落,但周五再度回升至5000点和半年线上方。市场虽然依旧冷嗖嗖的,其实不然,真有点像北方严冬行将过去的河流,虽然河面坚冰未融,但冰下的河水已暗流涌动。对于手中持有各类股票的投资者而言,感受大不一样,市场最鲜明的特点是“二八”现象重新转为“八二”现象。

      近来基金、券商等机构纷纷推出所谓的2008年“八大金股”、“十大金股”。虽然多少有点区别,但金融、地产股是“大众情人”。具有讽刺意义的是,2008年渐行渐近,但本周“大众情人”却屡屡成了市场的弃儿。实在弄不清是机构为了建仓有意打压,还是机构们口是心非。与此同时,人们看到却是题材股行情春来早。

      据媒体统计,从11月28日到12月11日,上证指数从4803点上涨到5175点,涨幅仅7.75%,但沪深两市涨幅在20%以上的个股居然多达197只。15只涨幅在30%以上的个股中有股改复牌股云南城投(涨109%),有券商借壳股ST长运(涨55%),有中期大比例转增后大幅贴权如广东明珠、荣华实业,还有奥运概念股中体产业、全聚德等等。全部都是题材股。

      为何大盘处于动荡期,题材股却能如此活跃?如果细细分析,个中意味深长。

      第一、下半年机构狂炒大盘蓝筹股,虽然近期大幅回落,但板块热点从退潮到卷土重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原因很简单,相当多的机构在高位出清筹码后,虽然这些个股的差价已很大,但大机构炒作一只个股毕竟要有一个重新建仓的过程,不会贸然进场解放套牢者。

      第二、相对蓝筹股,股价跌无可跌的众多题材股自“5·30”大跌后,技术指标得到充分的修复。但不少散户早已忍不住割肉平仓,随着投资者纷纷割掉“垃圾股”,转而买入蓝筹股或基金,新主力大大减少了收集筹码的难度。

      第三、从盘面看,上半年炒作题材股的主力在“5·30”出逃之后,或参与一级市场或转战港股,随着一级市场收益率大幅降低和港股强势不再,已先后回到了A股市场。对于它们来说,炒作题材股历来是得心应手的事,尤其是多数题材股股价在低位,技术面又相当完美,岂有送到嘴边的肥肉不吃之理?

      第四、由于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实施,明年股市的资金面看来不会像今年这般宽松,且不说再造蓝筹泡沫,甚至连正儿八经地同时炒作几个蓝筹板块都相当困难。也许有人会说相当多的大盘股经过大幅回调后估值大大降低后吸引力会增加,但股市的行情说到底还是资金面说了算,今年下半年为什么大盘股持续被追捧?原因在于基民的大扩容使基金的钱多得不知往哪里送。

      第五、今年上半年炒题材股,下半年炒蓝筹股。按照市场的交替惯例,明年很可能又轮到炒题材股了。

      本周五大盘稍稍反弹,众多题材股迫不及待地卷土重来,沪深两市有16只个股封住涨停。种种迹象表明,题材股的春天已提前到来。

      (本文作者为知名分析师)

      等待风从海上来

      文兴

      年底了,回顾和展望也多了,国际国内的不明朗因素也渐渐明朗了。股市的不确定因素是否明朗了呢?好像明朗了,似乎又没有,不然怎会收复半年线七个交易日之后周四曾重新回到半年线的下方呢?

      我们来看看香江控股这只股票,这是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12月初有媒体推荐该股“前景看好,价值低估”,文章写得不错,数据有出处,推论有依据,推荐者对该股长期看好,说是6124点调整以来少有的强势股,但12月13日它没有任何征兆地跌停了。想一想,一只走势不错、评价也不错的股票怎么突然就跌停了?

      笔者不了解香江控股跌停背后的真正原因,但从上海证交所公布的信息看,买入方前五名依次为机构专用、机构专用、广发证券某营业部、西南证券某营业部、机构专用;而卖出方前五名全部为机构专用席位。我们知道,“机构专用”就是基金的席位,表明基金在做空,做多方虽然也有基金但不是全部。平时理性稳健的基金一改往日形象,往跌停板上砸,令人诧异。这是公开信息,笔者在此引用,是希望日后有机会时再回过头来看看12月13日香江控股的跌停说明了什么。

      就眼前而言,基金们的看法和操作出现了分歧且分歧不小,不少证券公司研究所最近先后发表了2008年投资报告,都把金融、地产股作为明年的投资重点。人们都知道,基金作为机构中的主力,其主要仓位也是金融、地产股,这不免令人担心,房地产公司的龙头万科已跌到其半年线下了,“价值低估”的香江控股也以跌停的方式来到半年线下方,地产能否成为2008年机构看好的板块?从交易信息看,基金们也出现分歧了。

      金融板块呢?是否也有分歧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归纳出的几句话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业便首当其冲。老实说。总是以人民币升值的角度来看金融业和地产业,可能存在问题,因为毕竟相关股票已涨得很高了,基金持有者在大盘下跌之际并没有赎回,前期大盘回升时反而出现大批赎回,这反映了什么?这个现象从某种角度反映了人们对后市的预期。这是相当值得重视的。

      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给出了明年值得重视的领域,“改善民生”是当前最大的经济问题,会议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论述解决民生问题,而且具体、细致到“掰着手指头算”的程度——如专门强调“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这会在2008年的股市中得到强烈的反映。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季风气象国家,半年东南风,半年西北风,风从海上吹来时给中国大陆带来温暖的水气。香江控股的跌停使笔者联想到吹来的海风,等待吧,风还会从海上来的。

      (本文作者为著名市场分析人士)

      要股票还是要钞票?

      陆水旗(阿琪)

      当前的行情,有人认为6000点之上是头部,也有人认为5000点下方已经是底部,两者在分歧之中形成对峙。因此,任凭诸多利空打压,行情跌得“脉脉含情”,当然,也涨得绵绵无力。这种迷茫性行情使不少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上面对“要股票还是要钞票”难以抉择。

      要股票还是要钞票?有人从行情涨跌趋势上来拿捏,但行情趋势永远处在动态变化中;有人从投资策略上去决断,但任何时候不同的投资策略有N种;有人从公司业绩价值上去决策,但市场的估值标准也会变化的。那还不如从市场主力行为上去判断,因为它们只能在“要股票还是要钞票”之间二选一。

      有人认为市场主力是那些盘中驻扎的机构或“庄家”,其实它们只是“小角色”,股市中真正的大主力是谁?股改后毫无疑问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因此,控股股东到底“要股票还是要钞票”,对我们的投资决策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中国船舶是前两年牛市中的大明星,前身是沪东重机,它为什么能成为牛市里的大明星,当然是得益于以定向增发方式来吸收合并它的控股股东整体上市,从而揭开了央企整体上市行情的序幕。这种方式本质上是控股股东以资产来换取下属上市公司的股票,近期,央企整体上市的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中钢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中钢天源和ST 吉炭均发布公告称:中钢集团整体上市不会借壳此两公司,将通过IPO方式上市。无独有偶,各类信息显示,目前已有十多家拥有上市子公司或孙公司的大型央企都表示将通过IPO方式实现整体上市。虽然这些大型央企上市后会对上市子公司或孙公司以回购、换股的方式予以整合,但直接通过IPO的方式上市的模式本质上是以资产换钞票。

      虽然以上两种模式都能实现整体上市,但方式的不同透露出控股股东“敛财”路径的不同——在牛市行情酣畅淋漓的时候,就以资产换股票;当牛市行情形成调整趋势,市场屡次出现增发被“破发”且新股发行定价过高的时候,就直接通过IPO形式以资产换钞票。这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敛财模式”也只有大型央企行得通,因为相对于“等审批等得太阳落山”的其他类型公司,大型央企无论是定向增发还是IPO,走的都是“绿色通道”。

      虽然普通投资者的投资周期是“天”,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周期是“月”,控股股东的投资周期是“年”,各自的投资周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股市中的各个主体熙熙攘攘皆为利而来,股市中的大主力是控股股东,而大型央企的控股股东无疑又是市场中的“超级主力”,它们的行为模式已经从要股票演变为要钞票,这对我们制定中、长期的战略决策或许有些启发。(本文作者为证券通专业资讯网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