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研发中心 屠骏
权重股集体“失重”缘起于机构策略调整
11月5日中国石油上市,事实上已经成为各行业大盘蓝筹权重股集体“失重”及大盘趋势由强转弱的转折点。虽然偏紧的政策环境、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使得拥有诸多先天优势的权重股很难维持连续的高速增长,但笔者认为,在年末这个特殊时段,权重股集体走弱,更重要原因是机构策略的调整。
笔者前期曾经提到,机构对明年4500点—6500点平衡市的一致预期,将对年末乃至明年机构操作策略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分析思路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近期金融、地产、石化等权重股领跌大盘,或者说“八二”现象再度出现。在明年一季度股指期货推出的共同市场预期下,在暂时缺乏融券机制的假设下,股指期货推出初期多空力量可能会处于相对不均衡的状态中。
就当前的现货市场而言,既然在5000点(以沪综指为例)上方短期看不到大盘足够的上升空间,那么创造跌出来以后的做多机会,或许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策略选择。同时,近期金融、地产、石化等权重股下跌,也是目前机构对明年大盘上升空间缺乏足够预期的反映。因此,顺应短期基本面的趋势,创造“跌出来的机会”或许正在成为机构的新策略。
权重股长期“失重”削弱市场中线力量
回顾本轮大牛市的运行特征,指数上升的波澜壮阔与市场趋势的恒强,主要原因是各行业蓝筹权重股的强势,为大盘上升提供了足够的力度与刚性。而大盘指数不断冲关夺寨、屡创新高又强化了市场的做多热情。由此可见,虽然本轮牛市过程中不乏风格轮动与“二八”、“八二”之间转换,但权重股无疑是牛市主要推动力。以沪综指为例,金融、能源两大权重行业总市值已经占市场的一半权重。
可以设想,如果权重股长期萎靡不振,将导致大盘指数同样的持久疲弱。个股行情脱离大盘只是短期现象,中期来看,大盘指数的持久低迷会影响市场中线的乐观预期,进而削弱中线投资力量,这是值得关注的。
“内需增长”主题难以真正撑起一片天
目前“内需增长”在明年推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被寄予了最大的期望,但从投资策略层面看,“内需增长”主题虽然得到基本面支持,但短期内并不能与相关个股由此“一飞升天”画等号。撇开如何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三大基本面影响因素,仅从市场层面看,“内需增长”主题下的相关个股也缺乏恒强的基础。除了部分成长性明确的消费类中线强势股外,笔者认为,大盘重心下移以及消费类个股局部活跃共存的局面难以维持多少时间,因为在大盘平衡市的共同预期下,“内需增长”只是目前许多消费类个股超跌反弹的借口,当“跌出来的机会”消失后,极可能重归沉寂。
近期金融、地产、石化行业权重股弱于大盘,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对明年平衡市格局的共同预期。同时,顺应当前宏观调控的市场背景,在5000点“围城”即将破局之际,创造“跌出来的机会”可能正在成为市场新策略。事实上,创造与把握“跌出来的机会”,正是平衡市的重要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