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信息披露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广告
  • 9:时事海外
  • 10:路演回放
  • 11:时事·天下
  • 12:路演回放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基金海外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热点透析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钱沿周刊
    中国财富2007
    民生银行
    “B股挂钩”产品面世
    深发展全球行业
    精选挂钩型产品发售
    投连险:保险市场上的“小巨人”
    黄金:异军突起成新宠
    QDII:
    中国资本“走出去”的跌宕故事
    中信银行
    蓝筹计划2号上市
    合众人寿推
    万能型综合保障计划
    打新股产品:
    追逐资本市场的财富脚步
    下一站——港股直通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打新股产品:追逐资本市场的财富脚步
    2007年12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金苹苹
      ⊙本报记者 金苹苹

      

      2007年的牛市,在造就了众多财富神话的同时,也促使打新股产品日渐火爆,成为投资者追逐资本市场财富脚步的“另类”投资渠道。

      在证券市场的牛市背景下,因为收益较好、风险相对较小,市场上各类打新股产品一直受到追捧。尤其在股市遭遇调整“寒流”的时候,投资者更是把打新股产品看成是资金的“避风港”,纷纷加入打新大军。而银行一直是打新股理财产品的主力军,今年以来,几乎所有银行都已推出了自己的打新股产品,打新股产品已然成为银行进军股市的一大突破点。

      综合来看,各家银行的打新股产品,其收益率大都在4%-20%之间,平均在10%左右。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个人打新股资金有限,因此通过化零为整的方式,成功率会更高。此外,银行打新股产品的安全性较高,没有中签的资金可获得原数返还,目前仅从网上申购来看,银行打新股产品的投资者已能赚取远远高于同期存款的收益。

      此外,在2007年加息频繁、CPI高企的情况下,打新股产品为了顺应理财市场的需求,也将其投资期限缩短,甚至产生了活期化的趋向。此前,大多数银行“打新股”产品是固定期限的,其本金和收益只能到期支取,提前赎回需要支付一定费用。这就使得投资者面对突然出现的投资机会时,由于流动性问题而错过赚钱时机。而“活期”新股申购产品则没有固定期限,平时与普通存款无异,当有新股发行的时候,银行会发公告并扣款集资参与新股申购,未中签的资金则返还到投资者卡上,收益也会在卖掉新股后一并返还到卡上。

      但此种种,并非意味着打新股产品是一种可以让投资者高枕无忧的理财产品。2007年下半年,随着各路打新资金的增多,打新股产品的收益也在下降。根据统计,今年以来新股的网上中签率平均为0.346%,而9月份后网上中签率开始大幅降低。9月份新股平均中签率为0.57%;10月份平均为0.35%,11月份平均为0.15%。由于申购新股的资金屡创新高,导致了网上中签率不断走低。专家甚至预计,一旦中签率和新股上市首日涨幅继续走低,那么届时打新股类产品的收益走低的可能也是有的。2008年,打新股产品虽然仍具有投资价值,但其“高收益神话”,也面临着未必能够继续的可能。

      所以投资者们届时也需要调适自己的收益预期,再一次认清打新股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实质,做个理性而明白的金融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