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广告
  • 3:焦点
  • 4:焦点
  • 5:价值报告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观点·评论
  • 9:时事·国内
  • 10:环球财讯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时事海外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1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单刚:汲取藏玉中的艺术灵感
    从红山玉猪龙品红山文化
    名家书画“绝对克隆”造假法辨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名家书画“绝对克隆”造假法辨识
    2007年12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艺术投资分析专家 黄鼎
      黄鼎: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同时兼任国内六家艺术品经营机构的艺术总监或艺术顾问。已撰写书画鉴定类学术著作三部。
      图一
      图二
      “从事书画鉴藏工作将近廿年后,我有个铭心刻骨的体会:当今假造的书画之所以能屡屡骗过那些艺术资历不算‘浅’的书画家、书画鉴藏家甚至于国家级鉴定权威,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识假者是‘置’身明处,而造假者则‘躲’在暗处。俗语所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鉴定书画当然也是这个理。

      书画的识伪,就好像是看魔术表演,唯有观者想方设法跑到幕后去,把那些在舞台正面‘视而不见’的玄机妙境统统看出个究竟来,方能令魔术‘魔’力顿失。因此说,现在去揣摩深究书画作伪的种种伎俩,无疑会对我们的鉴定实战带来极大的帮助,称之‘事半功倍’也一点不为过。”

      ⊙本报艺术投资分析专家 黄鼎

      

      名家书画“绝对克隆”作伪法,也有圈中人俗称之为“下蛋”造假,意即从一“母”本生出若干“子”本来。它具体指作伪者主观上力求像复印机一样将某位书画名家的某件作品原原本本一成不变地复制出来。有些伪作上的图章与母本的可能会不一样,但一定是该名家常用章的仿真复制。此造假法的操作者有的系徒手,有的则是要借助某种特制的仪器设备,在选取克隆母本时有的直接用原作;也有的只参照影印件,作伪者试图让“子”本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于母本。

      在现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上,以该作伪手法炮制出的名家赝品极多,且其骗人指数相对较高。某些炮制者的实际操作水准确实已达到令不少行家难辨(书画)真伪的程度。此类伪作的操作人一般具有较深厚的艺术功底,他们有的本身就是水平不差的名家嫡传弟子或职业书画家,当然他们事先也会“大投入”地进行揣摩演练,为正式操作作准备。这一种类型的伪作面世后,只要其母本未被发现,一真一赝作品在没有作比照(货比货)可能的前提下,大多数人将难识“庐山真面目”。但话又要说回来,若是鉴藏者能把当局仿品的母本真迹从哪个地方给找出来,那确认伪作便得到了“铁证”,伪作的冒牌性质就暴露无遗。看以下这二件一真一疑伪作品便能直观说明“绝对克隆”造假手法的一切问题。

      出现在2005浙江某拍卖公司冬季拍卖会上的此件图一为陆俨少疑伪作品,是高科技时代的书画造假产物。可能是由于在仿制成品时,具艺术功力颇深的操作者使用了特种定位仪器的缘故,使得疑伪作品仿造得相当逼真,连一位国家级鉴定专家都为其作了“陆俨少先生写杜甫潼关吏诗意图精品”的题跋(写于裱件右边,此处不影印)。难怪有不少圈子里人都说现在专家“打眼”(收藏界俗语,意指看错了署名某名家作品,以假当真了)是书画鉴藏界再正常不过的事。图一的母本图二其实我早在十多年前就曾多次目睹过,最后见到的那一次是在2003年北京某拍卖行秋季拍卖会上。此处请读者朋友们用自己的眼睛与脑子去仔细对照两图,相信大家此刻对名家书画的“绝对克隆”造假术已“有所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