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广告
  • 3:焦点
  • 4:焦点
  • 5:价值报告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观点·评论
  • 9:时事·国内
  • 10:环球财讯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时事海外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特别报道
    内外出击 2007年成了保险公司“投资年”
    短短10个月
    保险业资产增长一万亿
    保险股
    初步形成“鼎立”之势
    三个调整
    两不限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保险股初步形成“鼎立”之势
    2007年12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黄蕾
      ⊙本报记者 黄蕾

      

      如果要盘点2007年保险市场的关键词,相信“保险A股”是一个谁都不会遗漏的词语。

      安信证券的保险研究员杨建海这两天忙得团团转,一边忙着为中国太保12月25日的A股上市交易价“把脉”,一边又要为“保险股估值是否偏贵”的市场争论出来“说话”。自从今年1月9日、3月1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以海归者身份登陆A股后,属于他的休息日已是越来越少。

      月是故乡明。内地市场保险股的一直缺位,使得最早“回家”的中国人寿受到空前追捧,即便被爆以高价发行,投资者依然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申购潮”。

      头顶“首家同时在纽约、香港和上海上市的保险公司”这个耀眼光环,中国人寿A股上市创下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多项新纪录——冻结申购资金过8000亿元,发行时市盈率近百倍,上市首日市盈率升至204倍,一跃成为彼时A股仅次于工行、中行和中石化的第四大权重股。2007年资本市场取得开门红。

      仅仅不到两个月,多项纪录就被随后返航的中国平安再次刷新。1.1万亿元的冻结资金量,使热卖综合金融概念的中国平安不仅成为了A股市场发行价格最高的金融股,还创下有史以来全球最大保险公司IPO,同时成为彼时中国A股市场第二大IPO。

      有别于光大金融集团和中信金融集团,中国平安“紧密型”的金控架构成为市场一度追捧的热点。直面分析师关于旗下银行是否分拆上市的发问,“一把手”马明哲毫不犹豫地回答,“不会!”目睹平安在海外市场洗礼多年的他,对资本市场已了然于胸。一直强调协同效应的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集团对子公司保持绝对控股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

      与分析师关注两只保险股内涵价值不同,个人投资者关注更多的是,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能否显现“赚钱效应”。在上海金融机构工作的刘先生,对于目前两只保险股的走势还是比较满意的。“我当时以每股34元、56元的价格买进了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尽管跌过几回但一直没抛,像这种养老股就适合捂着长期投资。”

      事实上,作为内地投资组合配置中的重要品种,保险股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已是毋庸置疑。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无疑为随后登场的中国太保开了个好头。

      作为目前惟一一家总部落址于上海的大型保险集团,中国太保的登场承载着中国保险业乃至国内金融业诸多标志性意义。它的正式发行意味着保险行业环渤海区、环长三角区、环珠三角区三足鼎立的区域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太保此次登陆A股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保险股规模上的放量,而且对于保险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地位也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不仅如此,太保A股的发行,同时标志着国内保险股新一波扩容潮行将来临。

      中再保险、中国人保、泰康人寿、天安保险等都在排队候场进军A股。显然,三只保险股未来在A股市场的种种表现和动作,都将被这些候场上市的保险机构等复制仿效。保险公司上市热潮势头凶猛,资本市场上保险板块的壮大也是指日可待,保险股的估值水平将不断提升,从而带动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进而扩大中国保险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不过,上市只是保险公司发展征程中的一个“加油站”,远不是“终点站”。分析人士指出,保险类上市公司不仅应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壮大自身实力,还要带动整个保险业做大做强,驶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