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广告
  • 3:焦点
  • 4:焦点
  • 5:价值报告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观点·评论
  • 9:时事·国内
  • 10:环球财讯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时事海外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特别报道
    内外出击 2007年成了保险公司“投资年”
    短短10个月
    保险业资产增长一万亿
    保险股
    初步形成“鼎立”之势
    三个调整
    两不限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内外出击 2007年成了保险公司“投资年”
    2007年12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黄蕾
      保险现已渗到了许多领域 史丽 资料图
      2007年,保险资金的投资冲动比任何时候都要来得强烈,因为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比例的上调、中小保险机构委托入市的开闸以及7月《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保险资金的投资欲望得以充分释放。于是,2007年便成了保险公司的“投资年”。从投资境内股市,到投资公司股权,再到参股海外金融巨头,保险机构的影子可谓无处不在。

      ⊙本报记者 黄蕾

      境内

      “打新股”成了投资重头戏

      境内股市火热是保险机构入市松绑的背后推手。自今年4月保监会提高保险资金入市比例后,保险机构在一、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不言而喻,保险巨头身影频现,中小险企相继加入。

      我们看到的表现是: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从5%调高至10%后,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例直逼上限,保险公司投资欲望的强烈可见一斑。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两巨头的三季报均显示,前十大重仓股中几乎都是大盘蓝筹股。

      “打新股”则是今年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重头戏”。截至12月19日,共有56家保险机构参与了股票首发、增发的网下申购,累计耗用资金2.63万亿元,累计获配投入资金743亿元,实现了同比翻番。而保监会对保险资金申购新股比例调整为不设上限,则为保险资金“打新”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发现,在对“打新”趋之若鹜的团队中,安邦财险、都邦财险、阳光财险、大地财险、民安保险、太平保险、国泰人寿、生命人寿等十多家中小保险公司一出手便咄咄逼人,累计获配投入资金早破亿元大关。

      放行部分保险机构委托入市,是今年保监会关于扶持中小保险机构政策之核心内容。此前,监管部门一直将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公司限制在拥有资产管理公司的9家中资保险公司,以及友邦资产管理中心,而中小保险公司受资产规模等指标所限卡壳于入市门槛。在中小险商分享A股盛宴的呼声下,监管部门最终决定放行中小险商以委托形式入市。

      据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透露,从中小保险机构委托入市路径图来看,它们一开始基本在一级市场活动,尤其热衷于“打新股”,这与中小保险机构投资谨慎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保险资金是长期资金,资金性质决定了保险机构的投资模式更保守、更谨慎。

      业内人士认为,在监管部门力挺中小险企的大背景下,中小保险机构委托入市的队伍将进一步扩容,随着这些机构投资能力的逐步增强,它们的投资范围也有望从一级市场延伸至二级市场。考虑到中小险商的加入,保险机构的申购能量仍大有潜力可挖,保险机构作为一、二级市场“主力军”已然成型。

      需要注意的是,历经一波大盘调整后,居安思危的保险机构已经开始思索“牛市后的保险投资收益如何持续”这个问题了。种种迹象表明,保险机构正进行着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从股票市场到股权投资市场的战略转移。

      保险巨头已经率先启动了保险资金“搬家”。12月11日,人保财险斥资15亿元入股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成为保险资金进军通信行业产权投资的第一笔。而这些仅仅是保险资金战略转移的刚刚开始。随着银行改革重组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项目的与日俱增等,都有可能成为保险资金下一个投资故事的序曲。

      境外

      次贷风波创造“出海”良机

      7月25日,《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这个承载着诸多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文件正式对外公布,业界为之兴奋。境外市场固定收益类、股票、股权等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被一一解禁,保险资金蓄势待发。目前,保监会已放行境内21家保险公司可投资香港股票市场。

      不过,对于保险QDII的参与各方而言,只有关乎其“出海”具体路线图的实施细则明确下来后,保险资金才能真正扬帆启航。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一些觊觎境外投资领域许久且早有历练的保险机构,已经开始走在了政策的前面。11月,中国平安先后斥资11亿港元、18.1亿欧元入股香港惠理集团和富通集团,尤其是富通这笔交易令业界为之侧目。中国保险公司海外扩张步伐由此迈开。

      18.1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99亿元)不是一笔小数目。按中国会计准则平安上年末总资产达4417.91亿元人民币来计算,平安对富通的这笔投资占其总盘子的4.5%。这也是迄今为止,境内保险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而一位接近平安集团高层的相关人士曾向本报透露,这笔交易所涉及的外汇额度,是由保监会及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专项投资额度”,等于监管部门开了一次“绿灯”。

      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平安在投资富通上“捡了个大便宜”。东方证券保险分析师王小罡认为,平安借助美国次贷风波削弱富通盈利水平的时机,进行了合理的、有吸引力的投资。除财务投资上的斩获外,富通作为领先于同行的银保双头鹰,也符合平安迅速壮大银行业务的战略思路,并能为后者今后对银保新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经验。

      平安与富通的这笔交易,也让市场人士顿悟到“风险也意味着机会”这个道理。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级投资经理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未必不是保险资金走出国门的一次良机,一些股票大跌使得投资海外市场有更多的选择。

      不过,机会与风险往往只是一线之隔。王小罡感慨道:“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火眼金睛,甄别投资候选中的珍珠与鱼目,关键仍取决于对境外当地市场及具体项目的了解。”跨国交易可能会牵涉到多方的审批和协调,同时存在一定的汇率风险,加上大部分境内机构对跨国交易的经验有限,以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差异。境内金融企业需对上述风险有充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