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广告
  • 3:焦点
  • 4:焦点
  • 5:价值报告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观点·评论
  • 9:时事·国内
  • 10:环球财讯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时事海外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特别报道
    银行上市引“源头活水” 中国金融业改革提速前行
    银行业监管:
    风雨一年话成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上市引“源头活水” 中国金融业改革提速前行
    2007年12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谢晓冬
      “上市”是中国银行业2007年诸多变化中的关键词之一 张大伟 制图
      从建行、交行的强势回归,到中信银行完美的“A+H”,再到南京、宁波、北京等城商行的成功登陆A股,2007年,“上市”依然是中国银行业诸多关键变化的一个主题词。这一在两年前由国有大型银行率先启动的改革进程,与同期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交相作用,开始深刻地重塑中国银行业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面貌。

      一年来,中资银行的财务指标大幅度改善。曾被诟病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拨备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而不良资产余额和比例则持续下降。同时,通过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和大力发展中间及零售业务,各家银行的盈利能力普遍得到显著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净利润平均增长幅度超过了50%,领先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银行业的表现。

      在更深的层面,中国银行业开始着力改善公司治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在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元年,变身为公众公司的中资银行通过加快业务创新和提升服务,积极推动业务转型。从战略角度出发,中资银行开始纷纷涉足混业金融,力求打造金融控股集团,并积极“出兵”海外,进行国际化发展。

      这些努力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与积极回应。在2007年,中国率先改革上市的三大国有控股银行——中、工、建行市值已跻身世界前十。在A股市场上,银行股成为稳定大盘的“定海神针”,并引领上证综指不断冲击新高。

      目前,光大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财务重组正在紧张进行,数量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也对资本市场翘首期盼。可以预见,在未来一至两年内,上市进而变身公众公司,依然将是中国银行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更为重要的是,上述变化与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变革紧密切合。在向直接融资体系转变的过程中,银行业正在重新寻求自身的定位和使命。展望2008年,中国金融业改革一直期盼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混业经营、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等重大工作都有望获得实质性推进,这些因素在给银行业创造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挑战,而“从紧”的大指导思想,也给银行业出了道新的课题。

      

      ⊙本报记者 谢晓冬

      成效

      银行的账本更“靓”了

      ⊙本报记者 谢晓冬

      

      2007年,上市之于中国银行业,不仅有IPO,还有定向增发和“回归”;不仅有A股,还有“A+H”。随着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中信、招行等股份制银行在此间建立起境内和境外两个融资平台,中国银行业正为自身未来的持续发展争得“源头活水”。

      上市首先带来了资本充足率的提高。还就在几年前,中国银行业在国际上还是被认为已接近破产。资本充足率2003年只有8家银行达标,达标银行资产占比仅为0.6%。四年后的今年9月底,则已有136家银行达标,达标银行资产占比78.9%,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加权平均更是首次超过8%。其中,工、中、建、交四大行的资本充足率已普遍在12%以上。

      资本得到补充后的各家银行业务发展迅速。贷款方面,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3季度末,14家上市银行贷款余额为14.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9%,超过去年14家银行全年12%的贷款增速;中间业务方面,200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700亿元,占营业收入12%,与全部收入占比较去年上升3.2个百分点。

      这些反映在利润上,则是全部上市银行净利实现平均同比58%的高增长。截至2007年9月,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已达4250.3亿元。而在5年前,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前利润还只为600亿元,在2000年则甚至还是负值。

      在利润增加的同时,各家银行都继续努力改善自身的资产质量。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资产比例持续下降,拨备覆盖率则大幅提升。截至2007年9月底,主要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已降至6.6%,而在2002年,这一指标还高达23.6%。除个别银行外,所有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都接近和超过100%,招商、浦发、兴业更是超过了150%。已远超国际同业80%至90%左右的水平。

      此外,通过提升管理效率,上市银行均有效压缩了成本收入比,增加了该方面因素对银行利润的贡献。上市使国内银行更加注意自身的财务表现。通过调整贷存比,改善债券投资政策,优化贷款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上市银行更加注意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自身业绩的良好表现反过来进一步帮助银行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再融资。作为上市先行者,交行、建行今年回归A股分别融资近300亿和580亿,远超出其当初赴港上市时的估值水平。而其所起的示范效应,也使整个银行板块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银行股发行冻结的资金频创新高。这些进一步为整个中国银行业的持久发展注入动力。

      上市还使中国的银行变得更加商业化,通过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判断,中国银行业在2007年“五次加息”和“十次提高准备金率”的背景下,为投资者交出了一份优良业绩单,资产和资本回报率均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

      转变

      行长们的笑脸多了

      ⊙本报记者 谢晓冬

      

      “你们看,现在你们见到杨行长的机会明显增多了,而且他总是脸上带着笑容。这就是上市后的变化。”在不久前由工行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工行控股股东——中央汇金公司的总经理谢平跟工行行长杨凯生开起了玩笑。

      两年前,中国以中央汇金公司为产权操作平台,对工行、中行、建行等国有大型银行率先进行了改革。通过财务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并上市,中国希望使这些银行在资本得到补充的同时,经过资本市场的内在约束机制,使这些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行为发生根本转变。

      在2007年,中国的监管者和国有金融资本拥有者终于看到了他们希望看到的这种变化。受到股市表现的约束,无论是服务水平和意识、产品创新能力还是风险管控能力、战略举措,上市后的各家银行均愈加表现为一个能够在长远战略发展与短期盈利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的“生意人”。

      2007年,各家上市银行普遍重视起中间业务。借助资本市场发展的有利形势,各家银行开始深度挖掘自身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的空间和潜力。纷纷开展银证合作、银基合作和银保合作。与此同时,各家银行围绕资本市场设计的理财产品也层出不穷,理财业务收入呈现出爆发性增长。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商业银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未来角色。它们开始尝试资产证券化、债券承销、安排银团贷款、基金托管、衍生品投资等高端创新业务。通过朝这些高附加值的收费业务模式转变,银行业希望能够从资本市场的发展中获得新的收益。

      与此同时,上述努力还催生了各家银行的混业梦想,无论是几大国有银行还是部分股份制银行甚至城商行,均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打造成综合性的金融产业集团,能够全方位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目前有关政策法律尚不完善的背景下,2007年,各家银行已在可能的范围内开始朝这一目标努力。一些银行通过设立旗下专业子公司或并购,进入基金业、信托业、金融租赁业、期货结算等领域,开始为未来的综合化经营排兵布阵。

      各家银行还正努力提高自身的零售业务。在2007年推出了比以往更多更新的房贷、车贷、信用卡贷款产品。针对中国消费时代来临,以及财富集中的“二八”现象,部分银行如中行、招行还引入国外的私人银行模式,力攻高端顶级客户的财富管理业务。

      同样在公司业务方面,各家银行正在寻求新的增长领域和细分市场类型。针对中小企业,针对贸易融资,各家银行之间的较量已经真刀实枪的上演。而对大客户,银行则更多的强调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服务。

      这一切最后演化成银行之间服务的比拼和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塑造。在过去一年,上市银行开始特别注意自身的社会形象,从取消银行跨行查询收费,到着力解决排队难,更多的强调社会责任。为吸引客户,银行之间竞相加大营销力度和服务水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正在得到普遍推进,几大国有银行甚至已开始备战实施新巴塞尔协议。

      深意

      银行上市助推 金融改革纵深推进

      ⊙本报记者 谢晓冬

      

      伴随着银行普遍上市,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各家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全面改善,以及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专家表示,中国大力发展公司债市场、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而放开混业经营的条件正进一步成熟。

      2007年以来,为了给有些偏快的经济降温,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五次(加上昨日为6次)加息,并十次上调了准备金率。但考虑到目前正在进行的银行业改革,制度性的利差政策依然得到了维持。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从存贷款业务中获得无风险的3个点左右的利差收益。

      上述政策几年来保证了银行享有稳定的回报,并籍此提高拨备覆盖水平,但同时也刺激了各家银行继续大规模放贷。数据显示,除个别银行外,目前14家上市银行的平均拨备覆盖率已接近100%,高于国际同业80%至90%的平均水平。而新增贷款余额截至10月份就达到了全年3.5万亿的年初预定目标。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殷剑峰表示,为抑制过快的信贷投放,事实上可以考虑在行政调控之外,考虑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通过利用市场竞争,挤压银行贷款热情。此前,央行有关官员曾表示,将通过先简化存贷款利率档次,再将shibor与放开的存贷款利率挂钩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银行上市后财务状况的好转,也会为中国公司债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称,中国目前关键最缺乏一个年回报率在10%至15%左右的长期投融资市场,而这正是需要通过发展公司债来予以满足。公司债对于一国金融市场来说,是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不够强大,公司债市场将很难得到真正发展。银行在资产质量全面改善之前,将无法承受金融脱媒带来的深刻影响。相反,在银行主动适应资本市场发展,并以投行和投资者的角色介入债券市场发展的情况下,公司债市场将迎来发展的巨大推力。

      2007年,受资本市场发展以及自身实力提升的影响,中国的银行开始更大力度地向非银行金融业务渗透。银行与基金业、保险业、证券业、租赁业的合作,正呈现从业务对接到股权合作的拓展,一些金融机构已形成准金融控股集团的架构。

      政策层面,有关金融控股集团的立法仍然缺位。如何在同一金融集团内妥善处理信息共享、风险隔离与业务协同等问题,尚有待法律对此做出明确界定,但银行业显然已经在实践层面做出了自身的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曾指出,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关键之一,是要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而这也意味着,中国必须从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过渡到以股票和债券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从现实层面来看,在上市之后,中国银行业所实现的主动战略变革,以及对该趋势的清晰把握,正在重新塑造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面貌。

      展望

      2008:

      变革与挑战并存

      ⊙本报记者 谢晓冬

      

      站在2008年的门槛,银行业将要面对的依然是充满变革和挑战的一年。

      在过去的2007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注册为法人以后可以几不受限的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开展业务。在人才、技术、经验、产品等各个方面,外资行都将对中资银行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紧缩的宏观调控,也使得银行业未来在业务开展以及战略选择方面的风险凸显。信贷方面,明年的全年增速相比2007年预计将有所放缓,严厉的信贷控制可能影响贷款质量,使银行业面临的资产不良率反弹压力。中间业务方面,资本市场景气度的可能下降,也会使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受到影响。

      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还会进一步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加剧存款活期化和贷款中长期化的继续背离,从而要求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银行业还需要继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和预见力,部分银行在次贷问题上的遭遇值得认真吸取教训。

      2008年,中资银行还需要谨慎评估自身的战略选择风险。在大步涉足混业经营、开展跨境并购的同时,其相应的国际资本运做、风险管理能力、内控水平以及人才激励机制能否跟的上,都需要一一仔细考量。

      未来的一年,将会是银行业格局大幅演化变迁的一年。面对从紧货币政策、不断推升的资金成本、调整徘徊中的资本市场以及“税改”的制度蛋糕,究竟谁能把握机会仍存悬念。 银行间的竞争将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三线城市,甚至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在中国城商行农商行启动改革上市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同业内的“合纵与连衡”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