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广告
  • 3:焦点
  • 4:焦点
  • 5:价值报告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观点·评论
  • 9:时事·国内
  • 10:环球财讯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时事海外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加息预期仍存 “非对称”将成明年利率调整主特征
    本次利率调整特点
    央行或处加息调控政策末期
    结构性加息影响中性
    加息会否引发更多境外热钱的流入?
    城镇居民购房意愿
    降至历史次低水平
    调控效果显现
    过半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下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结构性加息影响中性
    2007年12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东吴基金金融分析师 莫凡
      ⊙东吴基金金融分析师 莫凡

      

      央行提前送出的圣诞礼物尽管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但是整体看并不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负面冲击。

      首先,此次加息连同上次的调整准备金率,均是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便“有利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有利于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们认为,央行目前整体的基调是加强了对通胀的重视,主要在于抑制目前物价上涨过快的局面,扭转实际利率仍为负的状况。

      其次,从加息的具体结构看,也都有利于行业调整,并非“一刀切”。静态看,活期下调有效地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保护了银行的净息差,有利于银行业改革的顺利展开;而五年期以上不做调整,则对房地产按揭贷款也为中性影响。

      最后,活期的调整可能进一步刺激了资产重估的进程。活期利率调整后只有0.72%,这些资金要么转化为银行的定期存款,要么转化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另外,从债券市场看,我们认为央行进一步加强了对于短端利率的控制,收益曲线的平坦化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