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广告
  • 3:焦点
  • 4:焦点
  • 5:价值报告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观点·评论
  • 9:时事·国内
  • 10:环球财讯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时事海外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加息预期仍存 “非对称”将成明年利率调整主特征
    本次利率调整特点
    央行或处加息调控政策末期
    结构性加息影响中性
    加息会否引发更多境外热钱的流入?
    城镇居民购房意愿
    降至历史次低水平
    调控效果显现
    过半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下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本次利率调整特点
    2007年12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据新华社记者张旭东 王宇 姚均芳)
      针对性强:贯彻从紧货币政策

      这次调整银行利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明年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后的首次调整。

      根据本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从2008年起,我国改变实施近10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转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有关负责人20日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此次利率调整有利于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两防”(防过热、防通胀)已成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社会上对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动向普遍关注。事实上,按照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央行已在12月8日宣布年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经济学家王小广说,目前投资反弹压力依然很大,经济仍然存在从偏快转向过热的危险,物价上涨压力依然不小。“在这种背景下加息,也在大家预期之中。”

      

      稳定通胀:增加百姓存款收益

      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能直接冻结银行资金有所不同,加息不仅能提高融资成本,还能提高社会公众利息收入,稳定百姓的通胀预期。

      今年以来物价持续上涨,通胀压力凸显,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9%,创近十年来的新高。1月至11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6%。

      物价上涨对普通百姓生活带来一定影响。而央行今年连续6次提高存款利率,能直接增加百姓储蓄收益,一年期存款利率累计上调了1.62个百分点,有助于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央行20日公布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今年第四季度近半数的城镇居民明显感受到物价上涨压力,超过六成以上的居民判断未来物价仍继续上涨。

      央行有关负责人20日明确表示,此次利率调整能稳定公众通胀预期,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手法多样:非对称调整

      此次加息属于“非对称加息”,即存贷款利率调整有所不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这是今年5月19日央行实施“非对称加息”之后,再次运用“非对称加息”的方法。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说,实施“非对称加息”,能使银行利差减少,有利于抑制银行房贷冲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整利率,一年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较大,而活期存款利率则小幅下调。央行对此表示,这能引导居民等各类经济主体更多地存放短期定期存款,在保持存款流动性的同时,可以较快地得到更多收益,提高应对物价上涨的能力。

      郭田勇认为,活期利率下调主要是出于目前银行存款活期化较严重的考虑,如果存款过于活期化,这部分资金可以随时用于投资,不利于调控流动性。通过上调定期利率、下调活期利率,可以起到鼓励定期存款的作用。

      (据新华社记者张旭东 王宇 姚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