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与2006年几乎单边上涨不同的是,2007年沪深股市在上涨过程中频繁出现剧烈震荡。“2·27”、“4·19”、“5·15”、“5·30”、“9·11”等单日大跌的阴影,成为投资者心中痛苦而又难忘的回忆。回顾2007年的行情,可以清晰地发现股指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本报记者 许少业
第一阶段(1月至5月)
延续上扬行情
大幅震荡出现
上证综指2245点历史高点在2006年12月14日被攻克。银行、地产等大盘蓝筹股成为市场主流热点,基金成为市场主力,百亿规模的基金比比皆是,增量资金入场速度超乎市场想象,中国市场首度进入完全的机构博弈时代,大盘蓝筹行情愈演愈烈。不过,与此同时,股市的大幅震荡也开始出现。
春节长假过后,股市“赚钱效应”激励各路资金奋勇入市。期间,统计显示,股市开户人数节节攀升,更是于5月28日一举突破一亿户大关!另据银行部门统计显示,短短半年银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居民存款大搬家。
充沛的资金激起牛市浪潮澎湃,大盘在“2·27”、“4·19”、“5·15”暴跌中愈挫愈勇,并于5月29日创下4335.96的高点,期间各种题材股、垃圾股涨幅巨大。
第二阶段(6月至10月)
蓝筹资源股飙升
屡现“二八现象”
5月29日深夜,政府突然宣布提高印花税税率,表明监管层对控制股市过热的坚定态度,导致5月30日沪指暴跌281点,6月5日最低报3404.15点,市场借势展开了年初以来的最大一波调整行情。
印花税上调固然是引发市场剧烈震荡的直接诱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市场前期涨幅过大所致,尤其是部分题材股甚至垃圾股爆炒使得市场积累了较大的结构性风险。虽然短期震荡,但对于大盘的长期走势,各方仍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6月4日三大证券报齐发评论,认为管理层调整印花税并非打压股市,牛市的基本面并不会随着阶段性市场调整而改变。
同时,新基金发行再次开闸,6月11日至6月17日一周有4只基金先后发行,总认购规模超过1000亿元大关!随后,大量的散户投资者转为“基民”,金融、地产以及资源股展开逼空行情,“二八现象”屡见不鲜,直至10月16日大盘最高见6124点。
第三阶段(10月下旬至今)
大盘快速回落
进入震荡筑底
由于大盘蓝筹股短期内飙升,市场对“蓝筹泡沫”开始口诛笔伐,同时加上管理层对基金进行“窗口指导”,市场再次陷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间11月份上证综指的跌幅创下14年之最。
由上述的回顾中不难看出,风险教育几乎贯穿了2007年的行情。诚然,在股市连续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下,监管层强调投资者风险教育,显然是用心良苦的,一方面在尊重投资者投资选择权的前提下充分提醒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没有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
事实上,由于基金持有人中散户比重大幅增加,所以无论股民还是基民,都表现出很多不成熟的方面。很多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一无所知便“跑步入市”;投资者开户后就很快开始交易,而且频繁买卖;同时,不成熟的投资者只盯着投资收益率,完全没有考虑到面临的风险,追逐低价股、消息股,造成市场上这类股票脱离基本面过度上涨。从这个意义上看,监管层强调风险教育,对于夯实牛市基础,延长牛市的运行周期大有裨益。
展望2008年,许多券商机构的年会均认为牛市仍将延续,看高上证综指至8000点、10000点的也不乏其人。然而,冷静地看,支持本轮牛市的几大因素可简单归结为:市场制度性的变革、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以及本币的升值。如今,市场制度性的变革——股改已基本完成。至于宏观经济方面,在“双紧”之下增速将放缓已基本达成共识;至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分歧开始越来越大。剩下就是人民币升值这个推动力了。因此,如果说2006年是排兵布阵之年,2007年是中期搏杀之年,那即将到来的2008年,会不会成为收官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