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特别报道
  • 6:时事·海外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公司调查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热点透析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4版:公司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4版:公司调查
    *ST威达“扭亏大戏”幕后浮现“东欧系”身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ST威达“扭亏大戏”幕后浮现“东欧系”身影
    2007年12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徐锐 黄金滔
      张大伟 制图
      两年亏损,一朝扭亏。与一些ST公司一样,ST威达也在演绎着相同的“扭亏故事”。但记者在深圳深入调查后发现,ST威达的“扭亏故事”并不像公司披露的那样简单。种种迹象表明,帮助其“演戏”的幕后推手极有可能是当年曾叱咤资本市场的“东欧系”……

      ⊙本报记者 徐锐 黄金滔

      

      在历经两个多月的停牌后,*ST威达于上周一以一纸“风险提示公告”恢复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公告称,由于未能在股票停牌的2个月期间完成整改工作,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有关规定,公司股票将在复牌的同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处理。尽管如此,*ST威达在恢复交易后的一周多时间内,曾三度达到5%的涨幅限制。昨天股价报收在7.16元,较停牌时的6.55元上涨约10%。

      “我所已在上周派出人员对*ST威达2006年的相关项目重新进行审计。”负责重新审计*ST威达2006年年报工作的重庆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其审计结果对*ST威达未来的命运有着重大影响,事务所一定会依照相应审计程序交出审计报告。

      办公地点“失踪”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公司股票若在恢复交易日起2个月内仍然未完成整改,公司股票将被暂停上市,而若在暂停上市2个月后还未完成整改或虽完成整改但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恢复上市申请,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ST威达未来究竟何去何从?记者为此赴深圳就其整改工作进行采访,但结果却大大出乎记者的意料……

      深圳市福田区北环大道7043号青海大厦29楼,这是*ST威达在其年报中披露的办公地址。但记者在青海大厦的底楼公司铭牌中却未发现*ST威达的“身影”,而记者在询问青海大厦前台所得到的回答也只是短短的几个字:“不知道这家公司”。

      在29楼,记者终于看到了“深圳威达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牌匾,并显示楼内F-H为其办公区域,但其中的“F”和“H”区域却是大门紧闭。记者于是进入“G”办公室,在这个不到30平米的房间内,有5个人在聊着当天的股市新闻。当记者表明来意后,当中一人却说这并不是*ST威达的办公地所在,并且也不知*ST威达究竟在何地办公。*ST威达究竟在哪里?记者随即拨打了*ST威达年报中公开的办公电话,也无人接听。循着铃声的强弱,记者确认其铃声出自同一楼的“J”办公室,但迎接记者的仍是“闭门羹”。

      楼下前台不知*ST威达的办公所在,同在29楼的其他公司竟也不知*ST威达的办公地址。

      多次“操作”扭亏

      从1996年进入资本市场以来,*ST威达的业绩一直呈现出周期性有规律的变化,即两年微利一年大亏,而导致公司业绩如此变化的“法宝”之一便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自2001年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以来,*ST威达共利用3次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来操纵公司利润。根据*ST威达披露的历年年报数据,公司2001年发生亏损8833万元,在当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772万元;公司随后在2002年转回资产减值准备3419万元,当年因此实现盈利1987万元;2003年公司又再次依靠资产减值准备转回78万元,从而实现净利润118万元。

      而从2004年开始,*ST威达获取利润的方式则更加多样化,或故技重演——计提减值准备,或通过转让股权。2005年,公司意识到扭亏无望时,又于当年再次大量计提减值准备2464万元,全年业绩亏损1658万元。而到了2006年,公司在9月6日通过以2142万元的价格将持有的高台县金鹿草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鹿草产业公司”)19.85%股权转让给中山市千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江公司”),产生投资收益963万元,占公司当年净利润1297万元的74.24%。而在主业经营上,从2004年6月起将位于广东省揭西县境内的大北山森林林地3.11万亩租给其参股公司甘肃金土司,在2006年取得租金收入700.3万元,占该年度净利润1297万元的53%。

      郭晨凯 制图

      年报露出疑点

      可以看到,*ST威达在2004年以前一直“贯彻”着它的“扭亏战略”,并以此在资本市场上勉强保住了一席之地。但2005的继续亏损则将公司逼到了“暂停上市”的绝路上。为了达到2006年扭亏的目的,公司在此期间屡屡出现利润输送的动作。为其提供审计的深圳鹏成城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2006年年报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中国证监会深圳证监局也在对公司2006年财务报告涉及的事项进行检查后向其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ST威达2006年年报确实涉及很多问题。

      首先,其在减值准备上存在“根据自身‘需求’计提”的现象。据*ST威达年报,公司持有深圳市广渊实业发展有限公司18.18%股权,账面价值为2000万元;持有甘肃金土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金土地公司”)18.8%股权,账面价值为1911 万元;揭西生产基地的固定资产净额为1369.9万元。但是,*ST威达并未按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在2006年对上述资产进行详细的减值测试,也未计提任何必要的减值准备。

      与此同时,*ST威达对金鹿草产业公司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也十分蹊跷。据了解,*ST威达分别于2004年投资975万元、2005年投资990万元,持有金鹿草产业19.85%股权,并于2005年计提了786万元减值准备。而2006年*ST威达以2142万元的价格出售该股权时,转回该项减值准备,占该股权转让收益963万元的81.6%。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在2005年对金鹿草产业公司增加投资且在2006年溢价转让时,金鹿草产业公司经营状况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却对其先后进行了资产减值的计提及转回,这其中所产生的收益不由让人联想到其是在为2006年的业绩操纵利润,进而交出“漂亮”的扭亏年报。

      而上述股权交易是否真实存在也令外界起疑。据调查,受让方千江公司注册资本为50万元,2005年末总资产为49.36 万元,2006 年年末总资产为46.08万元,2006年末账面没有反映对金鹿草产业公司的长期投资。同时,该公司在2005年度、2006年度未进行纳税申报。而千江公司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公司住所为一处很久无人居住且目前处于锁闭状态的民宅。千江公司究竟是不是在该地办公,还是根本就不存在呢?

      更令记者感到诧异的是,千江公司的控股股东为自然人卢粤海,其持有该公司51%股权。而仅一年之后,卢粤海便通过受让股权的方式间接成为*ST威达的实际控制人。记者发现,由于是先完成股权转让后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ST威达的此次股权转让成功避开了监管。但*ST威达如此操作则令人起疑,这背后是否有一张更大的“网”呢?一位接近*ST威达的人士坦率地向记者表示,“虽然这笔股权交易表面上看似乎没有问题,但正常的公司是不会进行如此蹊跷的交易的。”

      其次,*ST威达在主业收入方面也疑点重重。资料显示,*ST威达从2004年6月起将其拥有的广东省揭西县境内的大北山森林林地3.11万亩租给其参股公司甘肃金土地公司,并因此在2006年取得租金收入700.3万元,占该年度净利润1297万元的53%,成为其账面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当地知情人向记者透露,这部分基本没开发的林地高达225元/亩的租金定价是当地平均林地租赁价格的10倍,交易价格明显有失公允,并且在国地税务机关均无纳税记录。

      与此同时,*ST威达持有95%股权的控股子公司江西堆花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销原第一大股东江西堆花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系列堆花酒。但该主营业务目前处于两头在外的状态,即销售货款的收取与存货管理均由江西堆花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控制,而*ST威达则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转站”。一位长期关注*ST威达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此操作的结果虽然对公司净利润影响不大,但却可以为公司营业收入方面的报表数据加上美丽的“包装”,更可以以此来制造主业持续经营的假象。

      此外,根据深圳证监局的整改报告,*ST威达在下属子公司的资产权属以及关联方占用资金方面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从其上述操作中可以看到,除自身计提减值准备外,与*ST威达进行交易的各家公司均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背后究竟有何玄机呢?

      谁在幕后操纵

      因诉讼问题,*ST威达的控股股东在今年三月发生变更,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取代江西堆花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但经记者调查发现,这极有可能是一场“左手倒右手”的操作,而*ST威达则早已在幕后人物的掌控之中。

      根据修订后的2006年年报,*ST威达原控股股东江西堆花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是姜洪涛,而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以往的工商登记则显示,也有一个叫姜洪涛的人此前曾任该公司董事长。记者同时注意到,深圳市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新风顺贸易公司分别持有江西堆花酒业有限责任公司68.44%、31.56%的股份,而前者更是在2002年9月整体收购了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将后者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在*ST威达此次控股股东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身影始终若隐若现。

      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及其股东敬明全,无疑是两个“敏感”的名字,这不由让人想到此前曾叱咤资本市场的“东欧系”灵魂人物敬伟。根据深圳工商局提供的资料,深圳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29日,由自然人敬宗泽和深圳市新风顺贸易公司各出资900万元和100万元设立。而据知情人士介绍,敬宗泽和敬明全是叔侄关系,敬宗泽和敬伟是父子关系。“无论是敬明全,还是敬宗泽,都只是‘台前人物’,真正在幕后操作的则是敬伟。”一位研究东欧系的分析员对记者表示,深圳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及其他关联公司早前一直是敬伟进行资本操作的平台。作为“东欧系”的领军人物, 敬伟利用金瑞丰等相关平台,在早前曾分别入主铜城集团、ST大洋B、金马集团等几家上市公司。

      据了解,金瑞丰第一次在资本市场亮相是在1999年,其在当年7月14日受让铜城集团1560万股法人股(占24%),成为铜城集团第二大股东。同年10月,敬伟出任铜城集团董事长。

      而另据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ST威达目前的实际控制人、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法定代表人卢粤海早年也是敬伟的部下。记者在查阅当年的媒体资料后证实了该说法。

      对于*ST威达,无论其控股股东如何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其也早在敬伟的掌控之中。早在2002年,公司的控股股东东莞三元工贸实业总公司以*ST威达3273.6万股股权(占29.26%)为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的2237万元欠款担保时,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已是金瑞丰控股的公司。记者还发现,ST威达在2002年12月16日曾公告称,公司与西部金融租赁公司签定了产品购销合同书,合同涉及的金额为8160万元,而其支付方式为每台机器发货前交付70%的货款。 但根据ST威达2002年前三季度报表显示,该公司2002年1至9月的净利润为-723.95万元,然而正是依靠与西部金融租赁的这宗大合同, ST威达才得以在年终顺利扭亏,其2002年全年实现净利润1986.76万元。而当时掌控西部金融租赁公司的正是敬伟。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ST威达现任董秘张世田此前也曾在铜城集团担任证券部副经理、经理、董事会秘书等职务,与敬伟共事多年。

      如果“东欧系”掌控*ST威达的猜测属实,*ST威达在2006年扭亏过程中一些看似不正常的动作似乎也变得“正常”起来了。一位接近敬伟的人士对记者表示,早前对外声称已和“东欧系”划清界限的敬伟,其与“东欧系”之间似乎存在着藕断丝连的关系。而与以往高调出任上市公司高管不同的是,现在的敬伟大多隐匿于幕后进行操纵,而由其之前的“老部下”立于台前,从而给外界造成一种“划清界限”的假象。

      ■背景资料

      “东欧系”前世今身

      东欧集团成立于1993年,当初业务主要是针对欧洲特别是波兰做汽车贸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其全部股权划归深圳市政府设在香港的窗口企业深业集团。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业务严重受挫,开始转入房地产、金融、高科技等行业。

      1999年7月,东欧集团吸纳在港的华财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和旺远投资有限公司以现金参股,其中华财国际占东欧国际39%的股份,旺远投资占16%股份,而深业集团仍持有东欧集团45%的股份。这成为东欧的第一次股份改制。

      2002年4月,随着一纸协议的签署,东欧集团的第二次改制工作即告结束:由管理者共组的一个名叫东继实业的公司从原股东深业集团那里收购了45%的股权,东欧和深业之间的血缘关系由此断绝。而随着东欧集团第二次改制的完成,东欧集团的资本运作大将如李驰、敬伟、胡智勇、冷立昌等人也都先后离开。

      而2002年后为业界所关注的“东欧系”则是由敬伟和敬宏两兄弟搭建的资本平台,原东欧集团的多位核心人员也参与其中。在新老东欧系转变的过程中,核心人物正是敬伟。信息表明,原东欧系主要运作平台为东欧集团,而敬伟控制的“东欧系”主要棋子是深圳市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诸多关联公司,由于其操作手法已与之前的东欧系大大不同,因此,也有人将敬伟所掌控的集团称为“后东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