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之际,楼市不小心被“拐点论”撞了一下腰。当然,小小的一次罢了。
随后仅仅几天时间,始作俑者们开始齐齐变脸。本来意义明晰的“拐点”,被重新自圆其说,赋予了新意义:“拐点不是指房价升转跌,而是指理性调整”,“期盼拐点的人肯定会失望”,“拐点不应多次出现”等等言论跃然于纸上,鼓噪于耳畔。一时间,颇有化干戈于无形的感觉。于是乎,和谐之花处处开遍,倒也有点早早过年的祥和气氛了。
英国平民革命英雄克伦威尔自嘲说,我出巡时,群众对我欢呼,但我走上绞刑台时,他们也会同样喧闹。(The crowds cheered me as I passed by, but they would be just as noisy if they were going to see me hanged.)这“拐点论”的反复,似乎也同样在验证那些对民众的力量和判断充满质疑与否定的想法。
“拐点”就这样又被“拐”了过去么?舆论和调控的主导权就依旧操纵在少数人手里么?不然,悄然的变化其实已在眼前,新旧的鸿沟横亘于此。
2008年,房地产保障路线图将全面展开,楼市将服务于更多人,也将令更多人关注自身的权力。所谓中产阶层的那些人,将有望成为房地产的核心话题和主角之一。如何在住宅民生上关注承担社会稳定、文化创造的中产阶层,将是可预见的楼市的亮点。
非官方的数据显示,一年前,中国中产阶层3500万户,2016年将达一亿户。在高房价冲击下,买不起商品房又享受不到经济适用房的这批人,成了可悲的“夹心层”。要么,放弃追求成为赤贫的廉租房住户;要么,放弃生存乐趣成为“房奴”——两难抉择和跳不出的“造化圈”,造就了中国中产阶层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但是,无视这种潜在的力量,将被证明是错误的。萨科奇曾经描述法国那些“ 被抛弃的中产阶层”:三十多年前,政府曾经废弃鼓励中产阶层的一批社会优待政策。结果是,法国的贫困者数目增加,大批中产阶层破产,以致于造成国家的僵化和发展难题。我们,是否还得重蹈这样的覆辙?
如果,轻视正在觉醒的这一社会阶层;如果,以为他们同四百年前的不列颠人一样没有主见。那么,请相信,“拐点”真的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