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环球财讯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广告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9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9版:地产投资
    展望2008 楼市冲击波激荡
    中产2008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产2008
    2007年1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柯鹏
      ⊙柯鹏

      

      辞旧迎新之际,楼市不小心被“拐点论”撞了一下腰。当然,小小的一次罢了。

      随后仅仅几天时间,始作俑者们开始齐齐变脸。本来意义明晰的“拐点”,被重新自圆其说,赋予了新意义:“拐点不是指房价升转跌,而是指理性调整”,“期盼拐点的人肯定会失望”,“拐点不应多次出现”等等言论跃然于纸上,鼓噪于耳畔。一时间,颇有化干戈于无形的感觉。于是乎,和谐之花处处开遍,倒也有点早早过年的祥和气氛了。

      英国平民革命英雄克伦威尔自嘲说,我出巡时,群众对我欢呼,但我走上绞刑台时,他们也会同样喧闹。(The crowds cheered me as I passed by, but they would be just as noisy if they were going to see me hanged.)这“拐点论”的反复,似乎也同样在验证那些对民众的力量和判断充满质疑与否定的想法。

      “拐点”就这样又被“拐”了过去么?舆论和调控的主导权就依旧操纵在少数人手里么?不然,悄然的变化其实已在眼前,新旧的鸿沟横亘于此。

      2008年,房地产保障路线图将全面展开,楼市将服务于更多人,也将令更多人关注自身的权力。所谓中产阶层的那些人,将有望成为房地产的核心话题和主角之一。如何在住宅民生上关注承担社会稳定、文化创造的中产阶层,将是可预见的楼市的亮点。

      非官方的数据显示,一年前,中国中产阶层3500万户,2016年将达一亿户。在高房价冲击下,买不起商品房又享受不到经济适用房的这批人,成了可悲的“夹心层”。要么,放弃追求成为赤贫的廉租房住户;要么,放弃生存乐趣成为“房奴”——两难抉择和跳不出的“造化圈”,造就了中国中产阶层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但是,无视这种潜在的力量,将被证明是错误的。萨科奇曾经描述法国那些“ 被抛弃的中产阶层”:三十多年前,政府曾经废弃鼓励中产阶层的一批社会优待政策。结果是,法国的贫困者数目增加,大批中产阶层破产,以致于造成国家的僵化和发展难题。我们,是否还得重蹈这样的覆辙?

      如果,轻视正在觉醒的这一社会阶层;如果,以为他们同四百年前的不列颠人一样没有主见。那么,请相信,“拐点”真的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