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环球财讯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广告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4版:海外上市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4版:海外上市公司
    新股主角数内资 最热概念是回归
    中国海外:
    穗深楼市上升动力不足
    中交股份
    中标雅安-泸沽高速公路项目
    中芯国际
    与IBM签45纳米技术协议
    神州数码
    拟设信息科技合资企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股主角数内资 最热概念是回归
    2007年1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勣  本报记者 于兵兵
      郭晨凯 制图
      ■港股市场年终专题报道

      今年,港股市场与内地的关联度进一步加深。不仅内地企业继续在新股中大唱主角,而且“回归概念股”更是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市场宠儿。据统计,今年内资股IPO集资额2446亿港元,占港股主板市场集资总额的八成。年内有52家内地企业在港上市(不包括转板及创业板),大大超过去年的39家。而且,集资额前10名与新股首日涨幅前10名也几乎被内资股垄断。另一方面,受A股和H股巨大价差的吸引,不少具备回归概念的股票今年也经受了市场的猛炒。不过,展望明年,比价因素对“回归概念股”的拉升作用可能减弱,市场将更多关注回归对公司的实质影响。

      回顾

      IPO集资总额3000亿港元 内资股占八成

      ⊙本报记者 杨勣

      

      昨日,随着兴业铜业的上市,港股市场今年的IPO活动也落下帷幕。综合本报及港交所数据统计,今年香港市场新股集资总额约3000亿港元,虽不及2006年的3332亿港元,但今年在港上市的公司达到86家(包括3家转板公司及2家创业板公司),大大超过去年。

      其中,内资股占集资额的约八成。而作为一家内资股,兴业铜业昨日超过90%的涨幅再次展示了内地企业的魅力,是内资股在新股市场中强势地位的一个缩影。

      

      特点一

      “中字头”国企依旧抢眼

      受益于内地企业相继赴港上市,香港市场去年IPO集资创下历史纪录,仅工商银行(1398.HK)H股的集资额就高达1249.5亿港元。今年,据数据显示,香港市场IPO募集资金位居前10位的公司有:中信银行、中国中铁、碧桂园、SOHO中国、远洋地产、复星国际、阿里巴巴、中外运航运、中国重汽、百丽国际,上述股份合计募集资金达1562亿港元,占香港全年IPO募资总额的52%。而集资最少的为十友控股,只有7500万港元。

      统计数据显示,内地企业仍然是香港市场的融资主体,特别是“中字头”的大型国有企业,这已成为近两年香港IPO市场的最大特点。据港交所的最新数据,截至12月14日,内地企业今年新上市公司的数目达46家,IPO集资额达2326亿港元,占总金额的85%。

      

      特点二

      内地房企踊跃“圈钱”

      香港IPO市场今年的另一个特点是内地房地产企业在港上市更加踊跃。

      2006年曾被称为“内地房地产企业香港上市年”。当年,内地一共有5家房地产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打破了此前的纪录。而今年,内地房企在港上市的热情更加高涨,共有9家房企在香港上市,包括鸿隆控股、中国地产、碧桂园、合景泰富、方兴地产、远洋地产、SOHO中国、中国奥园以及众安房产等,集资总额达到629.29亿港元。

      4月20日,碧桂园在港IPO,融资148亿港元,冻结资金3330亿港元,共68万港人参与申购,可谓“万人空巷”;从9月28日至10月9日,远洋地产、SOHO中国、中国奥园三家地产商接连在香港联交所挂牌,其密度又创下了内地房企香港IPO的新纪录。

      据了解,明年仍有多家内地房企可能在港上市,如恒大集团、时代集团、重庆龙湖地产、深圳卓越集团等等。

      

      特点三

      科网股重写“暴富神话”

      今年,科网股在香港新股市场再掀波澜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自2000年科网股泡沫破灭后,香港市场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对科网股产生如此高的关注度,期间,只有腾讯控股股价有力支撑至今天,且屡创新高,其他科网股均一蹶不振。而今年,这一状况完全扭转。

      10月9日,经营“网游+软件”业务的金山软件在港上市,挂牌首日表现不俗,上涨近四成。

      随后11月2日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网上游戏开发商网龙挂牌首日也上涨了25%。

      当然,最受市场关注的是经营B2B电子商贸平台的阿里巴巴,该公司在香港上市后创下多个纪录。11月6日,公开发售冻结资金达到创纪录的4500亿港元的阿里巴巴挂牌。阿里巴巴集资15亿美元,创中国互联网公司之最,其集资额在全球科网股的IPO行动中,仅次于Google。上市当日,阿里巴巴开盘价为30港元,较发行价13.5港元上涨122%,报收39.5港元,当日涨幅为192%。而至少1000名阿里巴巴员工在公司上市后搭上了百万富翁的列车,300名员工成为千万富翁,刷新了中国互联网公司上市制造百万富翁数量的纪录。

      在阿里巴巴在港上市获得成功后,很多其他科网企业也蠢蠢欲动,欲在香港资本市场淘金。百度CEO李彦宏就曾表示,公司不排除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可能性。另外,港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也表示,阿里巴巴上市证明香港市场也有能力承受高估值的科技公司,因此明年上半年港交所将主要拜访内地科技及互联网公司,包括已在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上市的公司,希望邀请这些公司来香港上市。

      前瞻

      10公司排队回归 “比价”因素或弱化

      ⊙本报记者 于兵兵

      

      12月26日,证监会审核通过了紫金矿业以每股0.1元面值回归A股的申请,这开启了2008年H股回归A股的大幕。据粗略统计,目前已站入2008年回归队列的内地在港上市公司有10家,其中,有中煤能源这样的“中字头”国企,也有上海复地、富力地产、首创置业等房地产企业,还有长城汽车、山东墨龙等民企。

      就回归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人士指出,发行A股集资,有助于H股企业降低负债,增加投资机会和盈利能力,其中尤以将回归集资用于投资、收购的方案最能推动公司股票上涨。此外,据以往经验,回归A股概念确实可以推动H股“激情上扬”。但专家提醒,以往直线拉动的效应或许在2008年将不再明显。

      “投资者此前看好A+H概念,导致H股直线上涨,主要以比价为依据。”西南证券分析师周兴政指出。据了解,在上证A股指数4000点,H股指数10000点的交叉期内,A+H公司的H股价格与A股价格之比为0.6,而在上证A股指数6000点,H股20000点的交叉期,该价格比变成了0.5,而这种情况应该不会进一步发展。“对于A+H公司,未来趋势一定是比价进一步缩小,因为即便从投资心理上说,当A股直线走高的时候,H股不可能停滞不动。”分析人士指出。不过,随着投资者日渐成熟,市场判断H股价格的因素已不再局限于比价,而是更多关注企业基本面。这一点,从中海集运等H股公司回A后,H股股价反而下跌的例子中就已经体现出来。对于2008年的“回A概念股”,专家建议,寻找基本面好,折价严重,估值合理的企业,才是平衡投资风险的理性之举,而不应寄望于“直通车”、QDII,去“单赌”比价。

      2007港股市场IPO集资额前十

    公司 代码集资额
    中信银行0998329.2亿港元
    中国中铁0390221.1亿港元
    碧桂园2007148.5亿港元
    SOHO中国0410147.9亿港元
    远洋地产3377137.4亿港元
    复星国际0656132.7亿港元
    阿里巴巴1688131.3亿港元
    中外运航运0368114.5亿港元
    中国重汽380899.8亿港元
    百丽国际188099.6亿港元

      2007港股市场IPO首日涨幅前十

    公司 上市日期首日涨幅
    阿里巴巴11月6日192.59%
    新疆新鑫矿业10月12日119.08%
    中国高速传动7月4日97.74%
    兴业铜业12月27日93.50%
    天工国际7月26日81.76%
    英皇证券4月24日78.95%
    恒鼎实业9月21日77.45%
    中国自动化7月12日73.86%
    中信1616集团4月3日67.05%
    汇源果汁2月23日66.33%

      杨勣 整理

      2008“回A概念股”一览

            

    已审核通过

    公司代码概况
    紫金矿业2899今年3月宣布计划发行最多15亿股A股,集资用于收购、扩建、勘探等项目;有关申请于12月26日获证监会发审委通过。
            

    有待审核通过

    公司代码概况
    中煤能源1898今年7月表示计划发行最多15.25亿股A股,集资拟用于投资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的4个项目;发行A股计划已获股东会通过。
    上海复地2337计划发行1.264亿股A股;已呈交所需文件,待审批。
    首创置业2868今年8月宣布拟发行最多14亿股A股,用以开发及兴建数个住宅及商业项目;发行A股计划已获股东会通过。
    富力地产2777今年5月宣布,计划发行最多4.5亿股A股,用作开发物业项目;有报道称公司有望明年初实现A股上市。
            

    已获股东会通过

    公司代码概况
    湖南有色2626今年11月宣布计划发行最多10亿股A股,用于有色金属生产及向母公司收购资产。
    首都机场0694去年11月已发公告,表示将发行最多8亿股A股,集资最多40亿元,用作首都机场第三期之投资。有投行估计,公司在A股上市要待明年。
    长城汽车2333今年10月宣布,拟发行最多1.22亿股A股,资金将用于自动变速器等生产项目。
    山东墨龙0568今年9月宣布,计划发行最多7亿股(面值0.1元)或7000万股(面值1元)A股,用于石油专用管生产线改造;发行A股计划已获股东会通过。
    四川成渝0107今年10月宣布,拟发行最多5亿股A股,集资20亿元,用于向母公司收购成乐高速,并偿还部分银行贷款。

      部分资料整理自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