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环球财讯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广告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9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9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经济增长偏快趋热势头有所抑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增长偏快趋热势头有所抑制
    2007年1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 上海证券报
      图1 1997年以来先行与一致合成指数趋势变动图
      图2 综合警情指数冷热状态显示图
      图3 综合警情指数趋势变动图
      图4 固定资产投资变动走势
      图5:消费价格指数变动走势
      2007年11月份经济景气分析报告

      □国家信息中心    上海证券报

      总体策划

      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

      程培松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课题成员

      张永军、程建华、伞锋、李若愚、徐平生

      课题组长

      王远鸿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处长

      邹民生 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

      报告执笔

      王远鸿、伞锋、李若愚、徐平生、刘玉红

      ■从综合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一致指数走势看,11月份一致合成指数继续延续了9月以来的高位企稳态势,意味着年初以来偏快的经济增长势头有所抑制,也初步验证了我们关于今年4季度以后经济增长高位趋缓的判断。

      

      ■11月份反映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的综合警情指数继续处于红灯区下沿,近几个月综合警情指数的走势基本稳定。在构成综合警情指数的10个指标中,财政收入、M1、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等四个指标继续处于红灯区,并且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发电量增速和CPI五个指标处于黄灯区;10个指标中只有进出口总额增速处于绿灯区。

      

      ■鉴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我们应采取如下政策措施:第一,在控制投资增速的同时,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第二,在防止物价过快上涨的同时,适时推动要素价格改革,在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与物价的联动机制;第三,要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改善民生。

      一、宏观经济高位趋稳,加速增长风险降低

      1、一致指数和先行指数双双企稳。从综合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一致指数走势看,11月份一致合成指数继续延续了9月以来的高位企稳态势。11月份当月,在组成一致合成指数的指标中,经季节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当月增速有所上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际增速趋于平稳运行,发电量增速明显回落。一致指数继续在高位企稳,意味着年初以来偏快的经济增长势头有所抑制,也初步验证了我们关于今年4季度以后经济增长高位趋缓的判断。

      在一致指数走势企稳的同时,描述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再次企稳,11月份当月,在组成先行合成指数的五个指标中,经季节调整后的产成品资金占用逆转指标、钢产量平稳运行,狭义货币M1、商品房新开工面积指标的增速继续上升,沿海港口货币吞吐量指标持续下降。先行指标的这种走势表明,未来一个时期,宏观经济继续加速增长的风险明显降低(见图1)。

      2、综合警情指数处于红灯区下沿。11月份反映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的综合警情指数继续处于红灯区下沿,近几个月综合警情指数的走势基本稳定(见图2、图3)。

      在构成综合警情指数的10个指标中,财政收入、M1、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等四个指标继续处于红灯区,并且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发电量增速和CPI五个指标处于黄灯区;10个指标中只有进出口总额增速处于绿灯区。

      综合警情指数运行态势表明:尽管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口增速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有所放缓,但国民经济继续处于偏快的增长平台上,国民经济运行中积累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物价上涨的矛盾更加突出。

      3、2008年经济加速增长风险降低。描述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在低位企稳的走势预示,2008年宏观经济加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2008年,宏观经济面临诸多的减速因素:一是政府已明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二是粮食连续四年丰收增产后进一步增产难度加大;三是房市和股市积累了较大风险,下一阶段可能发生较大震荡甚至持续调整,在化解资产市场风险的同时,如何减少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将是宏观调控面临的严峻考验;四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可能会从金融部门向实体部门扩散,美国经济增速将明显减缓,欧元区和日本也会受到一定牵连,从而拖累全球经济和贸易。出口减速可能造成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显性化,对新增就业、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都有不利影响;五是国际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处于高位,在总体上不利于我国经济和出口的增长。在政策因素和国际市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008年我国社会总需求的强劲自发扩张势头将有所减弱,国民经济运行将由过去五年的加速增长态势转为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

      

      二、主要经济景气指标变动情况

      1、工业生产名义增速持续小幅放缓,经季节调整后仍保持升势。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3%,增幅比上月低0.6个百分点。经季节调整后,工业生产当月增速仍保持升势,处于红灯区。

      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增幅与1-10月持平,比去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重工业是带动当月工业生产增速放缓的主要力量。当月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增幅比上月低0.1个百分点;重工业同比增长18.6%,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影响重工业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原材料工业和设备制造业增速出现回落。分产品看,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生产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原材料产量增速持续减缓。

      2、投资增速高位趋稳,投资反弹压力仍较大。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6.8%,增幅比上月低0.1个百分点。经季节调整后,投资增速在黄灯区内趋向稳定。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11月,中央项目投资累计同比增长同比增长12.8%,增幅比上月低1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8.6%,增幅与上月持平。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速连续第四个月回落,第二产业投资增速稳中有升。1-11月,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7.6%,增幅比上月低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9.7%,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4,比上月低0.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投资仍保持重工业化倾向。

      从投资到位资金、新开工项目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增长情况看,未来投资反弹压力仍较大。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9.8%,比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增速继续高于同期投资增速,保持上升态势。1-11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8%,比1-10月高1.5个百分点。1-11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1.8%,比1-10月高0.4个百分点。

      3、居民消费名义增速继续攀升,实际增速保持平稳。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8%,增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6.4%,比1-10月高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经季节调整后,消费增速保持平稳,仍处于黄灯区。剔除物价因素,1-11月消费实际累计同比增长12.36%,比1-10月高0.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0.42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食品和与住房有关的消费增长持续加快。除食品消费出现快速增长外,家具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消费增长也很快。

      4、进出口增长平稳,顺差规模略有缩小。11月份,外贸进出口规模为2089.6亿美元,同比增长23.9%。经季节调整后,进出口总额增速小幅加快,处于绿灯区。

      11月份当月出口1176.2亿美元,增长22.8%,增幅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月度出口规模已经连续6个月保持在千亿美元以上;进口913.4亿美元,增长25.3%,比上月放慢0.2个百分点,月度进口规模首次超过900亿美元。进出口相抵,当月实现贸易顺差262.8亿美元,比上月减少7.7亿美元。

      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与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资源性商品出口增长继续放慢。从进口商品看,进口初级产品价量齐升,进口工业制成品保持快速增长。1-11月,进口初级产品增长27%,增幅比1-10月高2.3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25.2%;进口工业制成品增长18.4%,增幅比1-10月高0.1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74.8%。

      5、CPI当月涨幅创1996年12月以来的新高。11月份,CPI同比上涨6.9%,涨幅比上月高0.4个百分点,在创下今年月度新高的同时,也创下了自1996年12月以来的新高。经季节调整后,CPI增速也保持上升势头,处于黄灯区。从月环比看,CPI比上月上涨0.7%,环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1-11月,CPI累计同比上涨4.6%,比去年同期高3.3个百分点。从CPI构成来看,当月食品价格继续上扬,居住价格上涨提速。除衣着价格有所下降,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保持稳定外,CPI八大类构成中的其他类别价格均有所上涨。

      6、货币供应量增长略有放缓。11月末,M2余额39.9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5%,增幅比上月末低0.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51个百分点;M1余额14.8万亿元,同比增长21.67%,增幅比上月末低0.5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4.19个百分点;M0余额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3.56%。1-11月累计净投放现金1915亿元,同比多投放420亿元。经季节调整后,M1预警指标在红灯区中趋于稳定。

      7、信贷紧缩取得成效,人民币贷款增速回落。受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的诸多政策影响,各商业银行纷纷压缩信贷,今年四月份以来信贷持续多增的格局在11月份出现扭转。11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03%,经季节调整后,贷款同比增速继续上行,处于黄灯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874亿元,同比少增1062亿元。1-11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8万亿元,同比多增6203亿元。尽管央行和银监会采取的严厉的行政手段尽管有效控制了信贷总量,但无法起到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信贷中长期化倾向仍在加剧。

      8、财政收入增速继续飙升。1-11月,财政收入达48177.12亿元,同比增长33.5%。预计全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超过5.1万亿元,同比增长31%左右。经过季节调整后,财政收入增速在红灯区继续上升。

      9、发电量增速小幅下滑,季节调整后于黄灯区内持续下行。11月份,规模以上发电企业发电2754.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当月增速小幅下滑,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季节调整后,当月发电量增速在黄灯区内继续下行。

      金融市场与证券市场运行

      一、货币与债券市场

      1、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了正回购操作力度,总体净投放资金。11月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共发行14期央行票据,回笼资金579.36亿元,为本年央票发行最低水平。资金回笼与投放相抵,当月资金净投放185.84亿元。从本月央行票据发行和正回购的期限结构来看,央行资金回笼呈现短期化趋势。11月份,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继续上升。除公开市场操作外,11月份央行再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达到14.5%,创下20多年来新高。

      2、银行间债券发行量大幅增加。11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量大幅增加,主要表现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量增加。11月份共发行债券2648.2亿元,较10月份增加39.2%,其中财政部发行记帐式国债1030亿元;政策性银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1220.6亿元;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发行金融债券84亿元;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313.6亿元。从期限结构变化看,11月份发行的债券主要为中长期债券。此外,财政部当月分别市场化发行了第5期和第6期特别国债,发行额分别为349.7亿元和355.6亿元。至此,1.55万亿特别国债中拟市场化发行的2000亿额度仅剩260.9亿元未完成。

      3、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回落。11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7.5万亿元,日均成交3411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77.4%,同比多成交1488亿元。

      11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成交14564.3亿元,较上月增加37.6%,交易品种以1天为主,1天品种占本月全部拆借交易量的83.9%。11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28%,较10月份下降0.75个百分点,7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3.28%,较上月下降0.56个百分点。

      11月份,债券质押式回购成交41380.6亿元,较上月增加5.4%。交易品种以1天为主,占本月全部拆借成交量的46.5%。11月份,新股申购吸引巨额资金再次引起货币市场利率大起大落。11月份,银行间债市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89%,较上月下降1.23个百分点。

      11月份,现券交易总量较上月大幅增加,银行间债市现券成交18432.3亿元,较上月增加39.7%。11月份,银行间债券指数小幅下跌,月末收于113.95点,降幅0.4%。11月份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继续平坦化。

      

      二、股票市场

      1、新股首发频率大大加快,融资总额出现下滑。2007年11月,A股市场共有16家公司发行了A股,融资总额为289.48亿元,仅为10月份融资额的41.8%。再融资方面,11月份共有14家公司进行定向增发和公开增发,2家公司进行配股融资。当月,A股市场上市公司发行股票融资总额为753.05亿元,较10月份的融资量下降364.02亿元。

      与此同时,市场资金继续增长。报告显示,11月份,1月份,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在股指大幅回落的背景下不降反升,月度继续大幅增长1200亿元。截至月末,A股市场存量资金已达到1.78万亿元,但主要集中在一级市场新股申购,新股申购中签率也屡创历史新低。

      2、市场大幅下挫,投资者损失惨重。11月份, A股市场大幅下挫,跌幅巨大。当月,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双双创下10多年来最大月跌幅。其中,上证综指当月累计下跌1082.99点,月跌幅高达18.19%,创下自1994年7月以来的最大月跌幅。市场的大幅下挫使A股市场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

      3、居民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热情下降,A股新开户数连续下滑。11月份,随着A股市场的大幅下挫,特别是基金净值出现此轮牛市以来的最大损失,我国居民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热情迅速降温。央行调查数据显示了这一点。

      与此相佐证的是,A股月度新开户数已经连续两个月下降。11月份,A股市场的新开户数为302.84万户,相比前两个月大幅缩减。以日均开户数看,11月份 A股市场日均开户为13.77万户,也比9月份和10月份大幅减少三成以上。

      对策

      四大对策建议

      1、在控制投资增速的同时,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一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实现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二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三是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四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和金融等激励政策及其他标准,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五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六是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2、在防止物价过快上涨的同时,适时推动要素价格改革,在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与物价的联动机制

      受国际食品和农产品价格继续走高、能源原材料和工业品出口价格上涨,以及今年翘尾因素等影响,明年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在防止物价过快增长的同时,适时、有步骤地推进要素价格改革,在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与物价的联动机制,提高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一是要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完善储备体系,提高价格调控预见性,加强价格监测,加强市场监管,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二是要加快成品油改革步伐,尽早实现煤电价格的联动机制,适时提高水价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三是根据产业政策要求,落实差别电价的执行情况,通过价格手段不断提高高耗能企业和重点污染企业的成本。

      3、要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要继续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特别国债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定向央票、信贷额度控制窗口指导等进行货币数量控制。与此同时,适时通过加息来扭转“负利率”现象。继续深化汇率机制改革,不断提高汇率的灵活性,使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反映市场衡量汇率的变化。

      4、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改善民生

      要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要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服务;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