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要闻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证券
  • 7:时事
  • 8:广告
  • 9:中国十大经济预测
  • 10:中国十大经济预测
  • 11:中国十大经济预测
  • 12:中国十大经济预测
  • 13:中国十大经济预测
  • 14:中国十大经济预测
  • 15:中国十大经济预测
  • 16:中国十大经济预测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披露
  • A5:信息披露
  • A6:专栏
  • A7:广告
  • A9:书评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08展望
  • B2:08展望
  • B3:08展望
  • B5:08展望
  • B6:08展望
  • B7:08展望
  • B8:08展望
  •  
      2008 年 1 月 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6版:专栏
    慈善事业:
    英国社会第三种力量
    显性战略 隐性文化
    何以房地产价格真理碰壁了
    10大新闻画出了个什么样的美国
    成功就是把简单事情做到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慈善事业:英国社会第三种力量
    2008年01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丹红 沈飞昊
      ◎陈丹红

      自由撰稿人,旅居美、英10余年

      在英国各个市镇中心的大街小巷穿行,往往不经意就走进了街边的慈善商店,你买了中意的小玩意,便是做了件善事;打开电视,节目间穿插的慈善募捐广告一点不比“可口可乐”逊色;到超市买菜、去油站加油,收银台上总由各个慈善机构的收集罐,呼唤着人们手下留钱(零钱足矣);每个圣诞前夕,隔壁邻居老人都会手持教会的募捐证书,挨家挨户为流浪者收集免费的圣诞食品。

      说起来,英国慈善事业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12、13世纪,英国就出现了500多家民间慈善机构。 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慈善法》,确认了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规定了慈善组织的行为范畴。根据该法律,英国慈善组织具有公益性、慈善性和民间性,独立性(于国家政府外)、非营利性(资源仅用于其最终目标)、非政治性(避免不适当的政治活动)等特征。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促使慈善事业更加发展壮大。英国最有历史名望的一些慈善组织都是在这段时期内成立的,如:Barnado’s、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Children(国家防止虐童社团)、Salvation Army (救世军)等。据说当时伦敦一地的慈善经费就超过许多欧洲国家的政府收入。

      历经400多年,慈善事业已成了英国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政府、私人企业相平行、相独立又相辅相成的第三种社会力量。它早已突破了“慈善Charity”一词的文字面意义,延伸至社区社团、价值取向、理念信仰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在英国创始的“乐施会Oxfam”在国际慈善组织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它宣称要掀起“全球性反贫穷运动”,从教育、性别、艾滋病、人权等问题着手,通过研究项目、游说活动、特别战役(Campaigning)、培养世界公民意识等各种方式,让全世界关注并参与解决贫穷问题。目前它每年的经费约达53亿美元。“大不列颠红十字会”在救死扶伤、援助危机灾难之时,对推动国际人道法的实施贡献良多。“绿色和平Green Peace”更是一个将环境问题推上世界政治舞台的慈善组织。

      截至2007年3月,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经登记的慈善组织有19万个,有60万名受薪专职人员,92万名自愿工作者,年度总经费400亿英镑。年度经费超过1000万英镑的慈善组织有200多家,年度经费100万到1000万英镑之间的2000多家,年度经费低于1万英镑的则超过10万家。英国慈善组织可以享受的三个主要好处是:收支一律免税;可向政府和各种基金申请资助;可合法向社会公众筹款。许多小型慈善组织实际上是基层自愿组织或社区性机构,它们的活动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都很有限。还有一些慈善组织在我们看来甚至有点“搞笑”,如:为胖子们呼吁的“关注体重”慈善组织、“拯救狐狸”、“囚犯家属”基金等等。小型慈善组织多到数不胜数,为此,英国政府规定,自2007年起,凡年度经费低于5000英镑的慈善组织不再需要注册登记。

      英国慈善组织可分作人道性(关注老、弱、病、残、孤、寡、灾难危机、教育、家庭等问题)、动物保护(关注猫、狗、老鹰、鹿、爬行动物等)、社团性(印度妇女、非洲穆斯林、二战退伍军人等)、专业性(皇家芭蕾舞、艺术节、癌症研究等)、环境保护(绿色和平、雨林保护、高原湿地保护等)、历史遗产等等种类。以区域划分,有国际性组织,也有全国性、地区性和社区性。英国的名人望族和大型企业都有参与公益事业的传统。有人以本名大姓成立慈善机构(如黛安娜基金会),有人则将钱财捐给某个慈善机构,也有人与慈善机构挂钩,抛头露面做慈善“秀”,博得美名。

      英国慈善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却未见失控乱象。这与政府严格的立法和监管密切相关。虽然英国慈善组织强调独立性,但它与政府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首先,许多慈善机构是应政府的要求或鼓励而成立的。慈善组织通过与政府合作,或向政府申请资助,可能取得更好成效。 “Compact”协定专为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而定,明确了双方的义务、权利和相互关系。第二,根据《慈善法》,英国政府专门有个非部委性的机构——慈善委员会,负责慈善组织的登记注册和监管,主管由内务大臣任命,通过内务大臣直接对国会负责。该委员会的使命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维护慈善机构名誉和《慈善法》的可信度,倡导良好行业准则,维护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心。它不仅对慈善组织进行审核、注册,还有咨询指导、直接监管(审查年度经费1万英镑以上的慈善组织的财务报告)、抽样检查(年度经费1万以下的慈善组织不必呈上报表,只要准备随时检查)、公共监督等职责。

      作为以基督教信仰为主的国家,英国人普遍对做善事、捐助,有一种传统信念和自觉意识。慈善活动主要依靠义工,也有聘用专职受薪人员,但比起私人企业,他们的薪金低微,但他们赢得了社会的尊敬和自身理念的实现。我曾有幸参与“Woking华人联谊会”的慈善事务。联谊会主席是毕业自香港基督教女校的王女士。在英国学习护理课程之后留了下来,成家立业。有感于华人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不易和无法排遣的乡愁,她毅然辞工,全心投入慈善事业,为华人会奉献了十几年生命和爱心。在她的带领下,华人会成功地注册为英国慈善组织及有限担保公司。为此,那些委员们还要接受慈善委员会地区代表的特别培训。三年前,东南亚海啸发生时,这个只有200多个家庭会员的地区性华人社团,赶排出一台中国歌舞和武术表演,筹得几千英镑,通过英国慈善委员会指派的渠道,转给了灾区。

      英国慈善组织不仅仅依靠他人捐款,也通过企业经营方式取得经费。前面提及的慈善商店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些由各个不同慈善机构开设的慈善商店(Charity Shop)已经是英国市井生活的一部分。据说它们的房租优惠甚至免费,员工是自愿人员,货源大部分来自百姓捐赠。一个小玩意或一件衣服从几十便士到几个英镑不等。许多英国人喜欢到这样地方寻“宝”——没准会找到一些物美价廉的古董或希奇之物呢!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慈善店更是一个经济实惠的生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