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企业年金“打新”规模实现了令人侧目的翻番增长。根据Wind资讯最新数据统计,2007年全国共有94个大型企业年金计划参与了首发、增发的网下申购(基本以首发为主),累计申购动用资金达到387.3亿元,与2006年57.72亿元的数据相比,增幅达到了570%。
2007年企业年金“打新”累计获配投入资金前五位 |
名次 | 机构名称 | 获配投入资金 |
第一位 |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年金计划 | 6569万元 |
第二位 |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年金计划 | 5978万元 |
第三位 | 江苏交通控股系统企业年金计划 | 4503万元 |
第四位 | 马钢企业年金计划 | 3701万元 |
第五位 |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年金计划 | 2873万元 |
数据来源:根据Wind相关数据综合整理而成 |
⊙本报记者 黄蕾
去年下半年新股密集发行,可谓将企业年金对“打新”的热情推高到极致。尽管出手仍不及保险资金阔绰,但也算是全情投入、倾尽全力。
参与主体:煤矿企业最活跃
2007年不仅是保险资金的投资年,也是企业年金投资的发力年。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大型企业年金参与首发、增发网下配售累计获配投入资金4.86亿元,而这一数据是2006年(2.42亿元)的两倍。参与2007年“打新”的企业年金计划数量,也在2006年15个的基础上迅速膨胀至94个。
事实上,企业年金参与一级市场的热情程度亦是整个年金市场不断扩容的有力佐证。从Wind数据获配明细表来看,94个企业年金计划即代表94家企业购买了企业年金,每个计划又细分为单笔申购项目。
不难发现,在近百家参与“打新”的企业中,大多数为大型国有企业,其中,属煤矿、能源、港口、IT类企业较为活跃。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则难觅踪影,金融类企业亦屈指可数。业内人士分析,这与现时年金市场的参与现状息息相关。
在累计申购动用资金量方面,淮南、淮北两家矿业集团公司分别以约57亿元、51亿元位列第一、二位,占整个年金盘子的近1/3。排名第三至第五位的分别是江苏交通控股系统(46.4亿元)、联想集团(23.7亿元)、马钢集团(23亿元)。申购动用资金超过10亿元的还有徐州矿务集团(15.6亿元)、陕西煤业化工集团(14.4亿元)、广东粤电集团(13.5亿元)。
获配投入资金的排名表再次凸显出煤矿企业的活跃程度。淮南、淮北两家矿业集团以及江苏交通控股系统再次占据前三个席位,获配资金分别为6569万元、5978万元、4503万元。在以煤矿、能源、港口类企业为主的获配资金排名表上,记者还发现了两家金融机构中国财险(第5位)和招商银行(第11位)的身影。
参与首发配售次数方面则相对参次不齐,最多的如淮南矿业集团共参与了98次首发配售,只参与1次首发配售的企业年金计划也有13个之多。
记者从多家养老保险公司及保险公司了解到,随着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购买年金意识的加强,相信2008年企业年金参与主体的结构将更加多元化,不过,垄断行业企业的主导优势仍难撼。
管理机构:银行保险唱主角
企业年金“打新”资金激增的背后凸显的是年金“管家”的迅速扩容,因为,企业年金的申购都是通过银、证、保等管理机构协助完成的。2005年8月第一批37家企业年金“管家”的诞生,引燃了我国企业年金商业化运作的第一轮发展高峰。
然而,掘到第一桶金的并非多数。记者根据Wind数据发现,参与“打新”的94个企业年金计划的“管家”,基本由银行、养老保险公司、基金三类机构担当,由于角色分工明确,以“2+2”的年金管理模式居多。
在这三类机构中,只有10多家机构比较出挑,由于托管人非银行不可的规定,银行的活跃程度也更为明显。据记者粗略计算,在94个企业年金计划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太平、平安两家养老保险公司,以及嘉实、华夏、南方等几家基金公司。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不同行业中的年金“管家”有着各具特色的业务结构与经验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它们参与企业年金市场竞争的角色与战略。相对来说,银行、养老保险公司之所以成为年金“管家”中的领跑者,主要因为银行在托管人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账户管理上也有长期的管理经验和完善的账户管理系统;而养老金公司专为企业年金业务而成立,其人才培养专业化、经营独立性、服务专业性和主动性的特征会更加明显。
而随着第二批年金管理资格的公布,市场竞争无疑更加激烈。对于意欲购买企业年金的企业来说,在资格管理人选择上将有更多的弹性。“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将贯穿于2008年企业年金市场。
投资基调:“安全”出击
与保险资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企业年金参与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资金来源于大型企业本身,银行、保险等只是充当了“投资管家”的角色,因此申购的资金量比较低,获配的数量也比较有限。这也构筑了企业年金的投资基调——“安全”出击。
以中石油首发为例,记者粗略计算下来发现,虽然有16个企业年金计划参与了中石油的首发配售,获配数量却仅为2002万元。其中,获配最多的是淮北矿业集团企业年金计划,最少的是吉林亚泰集团和中化重庆涪陵化工股份公司的企业年金计划。
一家养老保险公司投资部人士告诉记者,相对资金充裕的保险资金来说,企业年金的投资风格十分保守。“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投资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投资股票、基金、债券等不同领域的资金比例,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对风险的偏好。”他告诉记者,相对来说,国有大型企业对风险的厌恶情绪更高,在高风险高回报与稳健地保值增值之间,这些企业通常选择后者。
而上述人士提及的现有法规指的是,《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3号令),它是指引企业年金投资大方向的“指南针”。该办法第七章中明确规定,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包括短期债券回购、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和企业债、可转换债、投资性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
某企业年金计划受托人方面向记者表示,由于企业年金都是员工的养命钱,通常一个企业年金计划中,有四分之一的资金被用于避险投资,投放于银行活期存款、央行票据等领域,因此,实际用于权益类投资的企业年金资金规模相对有限。
在此大背景下,为最大限度使年金保值增值,大多数企业选择了一级市场作为以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事实也证明,2007年,一部分企业年金“管家”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以太平养老保险公司为例,截至2007年12月29日,该公司投资管理的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达到了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