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撬动2008基金业格局?
2007年底前最后一刻推出的专户理财,可能成为撬动2008年基金业格局的最大“杠杆”。
根据本报最新得到的消息,在2008年《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公布的第一周,已经有超过5家基金管理公司递交了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即“专户理财”)资格的申请材料。这说明基金业对专户理财这项业务格外热情。
⊙本报记者 弘文
实力格局改变
基金业中各大基金管理公司的实力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截至2007年底,各公司实际管理资产的差距高达400倍以上。(2004年末为130倍,2006年末为210倍)。
而专户理财业务的出现,可能成为各基金公司迅速缩短“财力”差距的一个契机,这正是该业务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 独具的“业绩激励”模式。
按照一些业内人士的分析,由于这个新模式的出现,在基金业绩表现优异的时候,基金公司在专户理财上的收益,可能10倍于同规模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收入。
最新统计数据,目前业内最大的10家基金公司平均管理规模超过1600亿,其中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一度接近3000亿元。按照基金规模存续规律,上述基金的平均管理费收入达到20亿元。
同一时点,业内规模最小的10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平均管理规模为58亿,最低者为8.5亿,年平均管理费收入预计在6000万上下,剔除固定收益成本以后,可用于持续发展、创新业务的投入捉襟见肘。
但按照《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中对于专户理财费率的有关规定,专户理财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不得低于同类型或相似类型投资目标和投资策略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的60%。资产管理人可以与资产委托人约定,根据委托财产的管理情况提取适当的业绩报酬。在一个委托投资期间内,业绩报酬的提取比例不得高于所管理资产在该期间净收益的20%,固定管理费用和业绩报酬可以并行收取。
通俗地来说,如果一个基金管理公司发起一个100亿股票型基金的话,它年收益最多1.5亿元,实际基金存续规模和费率可能尚不足此。而如果基金管理公司同时拥有类似专户资产规模的话,在2006年、2007年的市场环境下,上述规模专户理财的收益可能超过30亿元,基本上和目前行业龙头公司的收入相当。专户业务的潜力可见一斑。
行业门槛降低
这项业务本身的进入门槛正伴随着基金市场的整体火热而迅速降低。
根据最新公布的2007年末的公募基金规模数据,目前业内跨过“200亿元”管理资产门槛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达到38家,占全行业的三分之二。
另外,根据《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的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净资产不低于2亿元,在最近一个季度末资产管理规模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汇资产,自2008年1月1日起可申请这项业务。
也就是说最迟3月末,上述38家基金管理公司的专户业务资格的申请大门将就此打开(200亿规模本身的年管理费超过3亿,上述公司净资产过2亿元应不是问题)。
与投入颇大的QDII业务、竞争激烈的社保、年金等业务相比,专户理财业务的资格可能是行业内绝大多数公司目前触手可得的唯一创新业务。
同时,关于专户业务可能也是很多公司准备最充分、投入最大的创新业务。
目前业内有9家基金管理公司担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投资管理人,11家基金公司获得企业年金的管理人资格,另外还有大量公司参与QFII机构、境内金融机构的投资询顾问资格。根据一家合资基金的市场总监透露,拥有独立团队和投资管理经验的基金公司至少占同业的三分之一,这和其他创新业务中的人员匮乏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专户理财市场的客户分割程度比较明显,风险收益偏好也各不相同,给了中小公司大量的市场机会(目前私募基金的红火程度即为证明),这和产品高度雷同、渠道基本重合、市场大一统的公募基金形成了明显的差别。
可以预计,一旦专户理财市场全面启动,业务发展的潜力会非常大。
丰富投资风格
同时,伴随着专户理财的逐步驱动,整个市场的投资风格也会更加的丰富。这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总体来看,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有三个。
首先是,基金管理人的考核时间将进一步拉长。在过去3年备受质疑的基金经理考核周期过短的情况,有望在专户理财推出以后有所改善。
根据通常的经验,机构投资人一般会比普通的个人投资者相对考核周期更长。申购赎回频率减少。尤其是在专户理财的管理模式,天然的抬高机构进出的“成本”。因此,即便存在部分机构热衷“波段操作”,他们也很可能不选择专户的形式来运作。
其次是,机构投资人在考察业绩效果的时候会相对理性。应当与目前简单比较投资收益的个人投资者不同,更多的考虑风险和超额收益,这也会很大程度上减轻基金经理操作的非理性压力。
其三是,基金管理人的业绩激励制度进一步灵活,由于实际上专户理财被赋予了与私募基金类似的管理费提取模式,因此,基金管理公司获得的收益将进一步提高,追求业绩的空间和动力会进一步加强。基金一线的投资、研究、市场等各类业务的投入会有所加大。基金经理“奔私(募)”的压力会有所减轻。
而在类似动力下,专户理财的启动有望进一步改善目前过于单一的市场投资者群体,丰富市场生态。并给各类风格、大小不一的投资者群体创造空间。当然,非常明显的是,也会给市场监管带来更大的考验。
变化需要时间
不过,上述变化显然还需要大量的时间。
单从市场培育上讲,需要的时间就是大量的。目前,基金业内在专户方面,整体规模最大的是社保基金,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而企业年金整体还处于推进阶段,单户和总规模都比较小。
按照有关规定,试点要求推进的5000万户以上的专户业务来看,短期内不会出现“爆炸性”增长。毕竟行业的营销模式和运营的品牌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但是,从存量看,上述业务的长远潜力极大。
若从投资格局的变化来看,公募基金过去的发展历程显示,一项新业务形成并对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往往需要2~5年时间才能显示效果。即便是,发展神速、背景强硬的境外机构,从入场到发挥作用,也经历了2年以上。短期内,应该不会见到专户资金明确、强势的风格。但长期发展依然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