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路演回放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6: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版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1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时事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时事海外
    花旗美林欲启动第二轮海外融资
    日本外汇储备再创新高
    主权财富投资引发“狼来了”争议
    美去年底假日零售增长4.5%
    在劫难逃抑或有惊无险?各界激辩美国衰退
    欧洲两行维持利率不变
    地区股市应声走低
    欧元区经济去年第三季增0.8%
    美铝上季盈利飙升76%
    新加坡启用新版海峡时报指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主权财富投资引发“狼来了”争议
    2008年01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周良
      ⊙本报记者 朱周良

      

      随着更多主权财富基金在次贷危机的“废墟”上进军美欧金融业,西方国家内部也传出了更多“狼来了”的质疑声音,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则在酝酿对此制定更严格的审批法案。

      

      美国会或出台新法案

      彭博社的专栏作家大卫·保利昨天撰文称,次贷危机迫使华尔街金融机构大量引进外援,但这样的做法“后患无穷”。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华尔街投行和券商当前的巨大损失只是暂时性的,并不足为惧,甚至可以把现在看作是买入这些公司股票的大好时机。但是,主权财富基金的入股,却使得这些公司的现有股东权益遭到“永久损害”。在他看来,华尔街金融机构出售股权给这些外资,会“严重稀释现有股东的持股,降低他们对于公司未来盈利的影响力”。

      按照美国相关法律,外资投资美国公司被豁免特别审批的前提是,持股比例低于10%,且为被动投资,即不寻求董事会席位或是参与公司管理。如果是商业银行,则单一外资持股比例超过5%即触发特别审查。这也是为什么主权基金入股西方金融机构的比例往往选择4.9%或是9.9%的原因。

      但现在看来,即便是不达“红线”,这类交易也可能面临更为严厉的审查。一些倾向保护主义的美国议员已开始蠢蠢欲动,据称,以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多德为首的部分议员,正在推动就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美国金融机构一事进行听证,可能降低对类似交易进行特别审批的最低门槛。

      消息人士称,为了避免最新的引资计划遭到额外阻力,花旗和美林都在扩大与海外投资人的接触面,以尽量避免单个投资人的持股比例过大并从而引发政界质疑。

      在欧洲,类似的“噪音”同样存在。瑞银在宣布100多亿美元的引资计划后,就遭到了一些公司股东的非议。针对瑞银出售9%股权给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并可能使得后者成为该行最大单一股东一事,部分机构股东认为,瑞银不应该将如此多的股权出让给一个“可能与瑞银形成直接业务竞争”的潜在对手。

      瑞银的现有股东之一——瑞士社保基金的主席克里特则公开呼吁投资者反对该行的引资计划。他认为,这一方案对现有股东不利,因为可能对股权带来很大的稀释效应。克里特还认为,瑞银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承诺的9%的可转债票面利率过高。

      尽管这些反对人士也表示,并不是因为对方是外资才不同意引资,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更多主权财富基金“重拳出击”,必然会触动一部分西方保守势力的神经。

      

      政府大多持欢迎态度

      相比美国国会和民间的忧虑,美欧等国的政府对于主权财富基金积极救急的行为则基本上表示了认可和欢迎。美国总统布什就曾表示:“我对外国资金出手援助美国的金融机构并不介意。我认为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如果我们拒绝接受这些外来资本,不愿对外开放市场,甚至成为保护主义者,那才是真的问题所在。”在布什看来,来自亚洲和中东产油国的投资,是帮助美国“把自己的钱拿回来”。

      急于推动瑞银引资行动的瑞士央行也出面安抚股东,并积极向股东推荐这一计划。瑞士央行副行长希尔德布兰德上月表示,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交易这是一笔“非常好”的交易,他呼吁参与今年2月瑞银特别股东大会的股东们理解这一点,并称这“对于瑞银和整个国家都非常重要”。有部分瑞银现有股东曾威胁说,要在下个月的股东会上抵制公司的引资计划。

      英国财政大臣达林也多次表示,英国欢迎外来投资,并且希望像中国投资公司这样的政府投资机构到伦敦设点。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则刊文指出,主权财富基金尽管颇具神秘色彩,但其一贯坚持长期投资的策略,能在股市下跌时起到“托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