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许多看似不相关的事情,透过表象,其内在因缘或规律,常常是相通或相近的。比如,国际油价、汇价,国内股价、房价,甚至上海的私车车牌竞拍价,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那种暴涨暴跌的内因,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为什么要提上海私车车牌价呢?因为这两天上海爆出一条新闻,这块比相等重量黄金还要贵的金属牌,近日竞拍价终于大跌了六成,而成为一则新闻事件。与上月均价56000多元相比,今年上海首次私车车牌竞拍以23000多元均价收场,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何以如此?如果把这则新闻只当作一件趣事来消遣,不去观察后面的经济意义,那是殊为可惜的。因为在这块全世界少有的高价车牌上面,至少凝聚三个非常值得分析的要点:制度、市场和消费者。正是这三者关系的扭曲,才会爆出这样的新闻来。
先来看制度问题。汽车车牌与其他牌证一样,本来是行政管理的一张符号,并没有特别含义。它的物质价值也就是相应的材料价值和工本费而已,顶多再加一点其他人工劳务费,并没有特别昂贵的理由。所以,在大部分地区车牌价也就成百或上千元罢了。为什么上海的车牌价就那么值钱?
也许有人会说,上海路窄车多,牌价贵一点可以限制私车泛滥。这话看似有理,其实是不通的。因为用高昂的车牌价来限制私车,实际上是把车牌看作是一种行路权,这在现有的法律上是没有依据的。如果不是路权,那就是对部分行政权利的拍卖。这就更行不通了。因为对于行政的费用,老百姓已通过纳税的方式交纳了。行政部门实施行政管理其费用是财政支出,没有必要再次收费了。这是大前提。
从一些行政部门的收费情况看,似有旧体制的残留,这或许有历史原因,一时半会儿也改不了,这儿暂不去细说。而上海这次私车牌价大跌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调节的不是这部分制度,而是市场竞拍方式和竞拍制度。市场规则和制度的改变,也会引起利益关联方的重大利益格局调整。这就是本次竞拍显示的意义。
曾几何时,上海的私车牌价在汽车销售商的操弄下,越拍越高,最后一张薄薄的铝皮竟然比一辆汽车还贵,闹出了全世界瞩目的制度性失当的典型案例来。这说明什么?说明当行政权利与不完全的市场、特别是部分市场强势主体结合时,往往会走偏,往往会造成对弱势群体的伤害,比如造成一个个孤立的消费者的损失。这是市场之手的不幸,也是下一步深化以民为本的市场化改革时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在这次竞拍中,第三个值得一谈的地方,就是消费者把竞拍的权利从汽车销售商手里拿了回来,开始真正行使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权利。消费者自己出价,其意义至少有两点,一是市场主体到位,市场价格才有了意义;二是尽管这种车牌竞拍的前提还有待商榷,但仅就拍卖本身而言,它的开放性有可取之处,尽管在一些服务细节上还有问题,但毕竟跨出了一步。而当我们的社会,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和产品与服务供应商,真正能够关心我们的消费者时,我们的市场才能走向成熟。
说到车市,也就想到股市。车市如此,股市、楼市也如此。当A股一级市场制度设计存在明显缺陷,明显有利于大资金,而让千百万小股民只能奔波于二级市场时,市场利益的天平显然倾斜得太厉害了。当楼市的制度性缺损与市场的结构性错位而使楼价飞涨时,老百姓只能望房兴叹了。
从上海车牌这个案例看,改革开放虽然已跨入第30个年头,但在宏观上和微观上,我们都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地方。制度尚待调整、市场尚待完善、公众的市场意识特别是权益意识也有待提高。而市场又不是万能的,需要适当的制度来规范。因此,要完成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