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专版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个股查参厅
  • C3:谈股论金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版:市场
    券商开价“抢人” 顶尖研究员3年1000万
    新股发行动态
    小型H股期指3月底推出
    去年江苏直接融资创新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券商开价“抢人” 顶尖研究员3年1000万
    2008年01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婧妤
      牛市大背景下券业人员收入大幅增加 资料图
      ⊙本报记者 马婧妤

      

      新年伊始,券商研究所之间的人才大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日前,一家中等规模的券商对业内某顶尖分析师开出了3年1000万元外加股权激励的优厚薪酬待遇,平均算下来日薪接近1万元。

      “国内券商的收入大多来自经纪业务,所以分析师的年薪大多是一次性收入,经纪业务的好坏要看市场行情,三年内的市场状况谁也说不准,一下子给出这样的待遇,还真是大手笔。”一位知名券商研究所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此前有消息称,国内某知名券商已对某顶尖分析师开出了120万元的年薪,但此后这一薪资水平很快被另一家中型券商改写为150万,时隔不久,最佳分析师年薪记录再度被“3年1000万元”的条件打破,按照这一水平,得到这一待遇的分析师在未来三年内,平均每天都能够入账近万元。

      据记者了解,不同规模券商分析师的年薪水平差异很大,2007年位于“第一梯队”的大券商顶级分析师年薪大多在200万到300万之间,中等券商给出的价码则在50万到120万左右,在小型券商供职的顶级分析师可能只能拿到大券商顶级分析师年薪的一个零头。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受益于2007年的牛市行情,券商分析师的薪酬水平相比前几年已经有了数倍乃至十数倍的增长,但同外资券商相比,国内分析师的待遇还是普遍偏低。“即使真的是3年给1000万,与外资券商分析师的年薪也还是不可比。”一位分析师对记者说。

      相比榜上有名的“高价”分析师,大部分普通分析师的薪资水平并没有想象中的优越,“别说3年1000万了,我三年可能连100万都拿不到。”一位供职于某大型券商研究机构的分析师对记者表示,而另一家中型券商给新进研究生学历分析师开出的月薪仅在5000元左右。

      “明星分析师无论在从业资历、市场敏感度上,还是在人脉资源、市场号召力上都是刚入行的分析师没法比的。”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仅就工作本身来说,一位分析师几百万的年薪确实存在一定“泡沫”,但放在整个市场的供需环境中,明星分析师相比普通分析师来说有这样的“溢价”也就不难理解了。

      “高价”分析师到底值不值

      ⊙本报记者 马婧妤

      

      牛市里赚得盆满钵满的券商体面地拿出大把资金在“人”上下功夫,而“明星分析师”的噱头也为券商叫价的愈演愈烈提供了理由。

      某知名券商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除了对人才的渴望,“明星分析师”的品牌效应也是不少券商十分看重的,“各家分析师,怕就怕在一个‘比’字。”上述负责人说,券商报告主要提供给机构投资者,有被业界广泛认同的分析师加盟,不但会为券商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还会使券商在名声上获得丰收。

      然而,“垂涎”高价分析师的券商有他们的谋划,安于合理使用“平价”分析师的券商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几位中型券商研究所所长不约而同向记者表示,“明星分析师”毕竟是凤毛麟角,如何抉择还要看券商的不同定位,一流券商应该也必须花重金留下一流的研究人员,但对定位于市场跟随者的券商而言,花费太大代价去吸引明星分析师就大可不必。

      近年来,券商在分析师上的价格战使分析师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大多数券商研究员的平均供职年限仅在2到3年左右,对于这样的高更换率,不少券商开始向制度化用人方式寻求帮助,“与其花费重金留人,不如建立一套有效的培训制度,这样即使在人员流出的时候,也能用规范和流程化培训将新进的分析师培养到目标水平。”而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已经成为了不少券商研究部门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