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东
外部经济失衡的加剧促使国家加征出口关税和降低出口退税等手段加大对出口的调整力度,同时采取降低暂定进口关税税率、取消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等方式鼓励进口,使总体出口增速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趋缓。出口增速下降会影响一些出口企业的利润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会影响国内的就业状况,但是对矫正内外经济失衡并非坏事。首先外需下降,会使政府更加偏重拉动内需来保持GDP的快速增长,这将促使资源更多地从贸易品部门流向非贸易品部门,这有利于恢复经济结构中的资源配置的扭曲,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外贸顺差增速的降低有助于从源头上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升值和出口政策调整抑制出口高增长
从2005年7月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积升值幅度已经超过12%,而汇率升值对出口的影响,由于J曲线效应的存在,在滞后一段时间内,其负面影响将会显现出来。在外需不变的前提下,本币升值意味着现有产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对外国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相应的国际贸易摩擦将会继续加剧。目前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不断升值,其累计效应已开始显现,2007年1-10月份相对于美国的出口增速为15%,远低于整体的出口增长速度。但就2007年而言,人民币的所谓升值主要是盯住美元的升值,由于美元的快速贬值,中国的一揽子汇率是比较稳定的,相对于欧元,我们的汇率却在不断的贬值,因此就整体而言,以J曲线效应来分析,汇率的变化并不会使出口在2008年出现快速下降。
由于次级债危机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速的减缓,会使西方国家将矛盾转移,加强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从过去的针对个别产品,转变为针对所有的中国产品:如果中国不让人民币快速升值,将加大限制中国的出口,从而从外部促使人民币在2008年出现加速升值。汇率变化要传导到出口,以滞后期来推算,也是2008年以后。
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特别是从2007年7月起降低了很多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征出口关税和降低出口退税将直接压缩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降低这些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出口退税率下调将直接影响出口企业利润,但不同企业所受影响大小程度不一样:出口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越大,且毛利率越低的企业,所受影响就越大。出口企业由于出口政策的影响,降低企业的内生比较优势,出现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必然会导致出口增速减缓。
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抑制出口高增长
受到地产价格下跌、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消费会出现放缓的趋势,引领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两大因素目前都出现问题,美国经济增长在2008年放缓已没有多大的悬念。同时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和美元贬值的影响,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在2008年的增速也将放缓。
尽管美国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速达到3.9%,创2006年二季度以来的新高,出口增长迅猛导致的贸易逆差减少成为美国第三季度经济超预期的主要原因。但信贷市场的紧缩、住房市场的持续低迷和能源价格的高涨使美国面临更大的经济放缓风险。房地产市场的萎靡所导致次级贷款问题的恶化和美国消费的下滑将导致2008年的美国经济出现下滑。
2007年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2.6%,略高于第二季度2.5%的增长率。增长的持续得益于良好的就业形势和消费的增强,消费正逐步成为支撑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消费者信心增强将进一步拉动内需。但由于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持续动荡、欧元不断升值以及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的飙升等不利因素将会对欧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预计欧元区和欧盟的经济增速将在2008年略微回落,经济增速将分别为2.4%和2.2%。
日本经济目前复苏势头稳健,但其持续性仍充满变数。出口和企业投资一直是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明显不足,这就使日本经济容易受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影响。
2008年世界经济出现增长减速,目前争议不大。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中国的出口增长和世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有多大,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的弹性有多大。我们运用2000年以来的季度数据对中国的出口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的出口与这三大经济体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其实在这方面有日本的前车之鉴,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全球经济出现滞涨,但日本这一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其出口增速一直维持在高位运行,顺差不断扩大。相反,在上世纪90年和本世纪初,世界经济快速增长,但日本的出口却一直处于低位徘徊。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出口增长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外生条件并不是主要的,主要还是受内生条件的影响,也就是生产出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2007 年以来中国出口的区域结构变化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从同比增速来看,目前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区域已经发生转移,这种多元化的格局的变化说明中国产品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相当明显。因此,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会使中国出口受到一定抑制,但这种抑制作用并不明显。
出口结构支持出口高增长
由于考虑到低端劳动力释放会影响到就业和经济增长,中国目前采取逐步升值的办法,这种逐步升值的办法会使中国的顺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持续。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中国的贸易出口结构和顺差结构造成的。
目前中国的出口有98%左右是由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一般贸易构成,同时顺差有接近80%是由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构成,这种顺差结构在人民币稳定升值的过程中很难改变顺差的方向。因为从中国顺差形成的原因来看,自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一些以前布局在东南亚的国际产业开始向中国转移,促使中国2000年之后外商直接投资的速度不断加快,到2003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额当年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也即从那时开始,这些两头在外的加工企业投入生产之后必然给中国带来劳动力工资--即我们所说的顺差。在人民币缓慢升值过程中,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仍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缓慢的升值并不会改变其竞争的格局,相反,人民币越升值造成顺差越大,因为工资是呈刚性的,并且以人民币计价,而顺差是以美元计算。要使这种顺差产生逆转,也即使我们目前国内流动性状况产生逆转,除非发生:一、出现像东南亚那样的金融危机,促使国际产业转移出中国;二、出现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丧失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际上的其它区域转移,当然,这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中国的产业结构没有升级成功,假若像当年日本一样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成功,那么顺差结构仍然难以改变。
内生比较优势促使出口高增长延续
从经济学的循环机理来讲,消费和出口是投资的产物。从投资增长的资金来源来看,目前主要自筹资金增长迅速推高了投资增长率的增长,而导致自筹资金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投资回报率的不断攀高。从企业行为来看,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有利可图,它才会进行进一步的投资。投资分为贸易品投资和非贸易品投资,假若贸易品投资增长率超过非贸易品的投资增长率,说明贸易品的投资的整体回报率要高于非贸易品投资的整体回报率。这说明目前进行贸易品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投资非贸易品来说更具有比较优势,获利更大。
中国加入WTO 之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目前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存在,贸易品方面的过度投资并不会引起国内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通过全球市场来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这种比较优势的存在促使未来的出口增速仍将保持在高位。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尽管人民币升值、国内贸易政策的调整和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会在一定程度抑制我国的出口增速,但这些因素的影响对2008年的出口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出口高增速的决定因素还是出口企业的国际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会随着贸易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和国内非贸易品价格的上涨而逐步削弱,但影响企业国际比较优势的因素前期的变化并不明显,由于滞后期的影响,即便这些因素在2008年变化显著,也不会对2008年的出口产生显著影响,影响显著也是2008年以后,因此我们认为:2008年的出口增速仍将保持20%左右,由于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来说仍然低廉,使出口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将支持出口高增长延续。但随着贸易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加快和国内非贸易品价格的快速上涨,这些比较优势将逐步削弱,未来的出口更多地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若产业结构升级成功,高增速的出口仍将延续,否则整个经济会因为出口的下滑而面临衰退。
(作者系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