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盘点
  • T4:艺术财经·分析
  • T5:艺术财经·投资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1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3版:公司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3版:公司调查
    巨债压身 S*ST长岭重组“疑无路”?
    长岭大院:“自家人”的故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长岭大院:“自家人”的故事
    2008年01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初一 石丽晖
      长岭大院:

      “自家人”的故事

      ⊙初一 石丽晖

      

      说起S*ST长岭与长岭科技的关系,不得不说一说两家公司同在的长岭大院。

      说来话长。军工其实是长岭大院里最早的基础业务。上世纪80年代,国家倡导“军转民”,长岭在军工业务基础上开发了民品——冰箱和纺织电子。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培育起来的冰箱业务,在90年代初期发展得很不错,销售收入一度超过15亿元。纺织电子则发展较慢,在90年代后期才进入快车道。冰箱和纺织电子两大业务,后来成了上市公司的主业。

      1992年长岭机器厂“一分为二”。1992年以前,长岭机器厂是一个整体,1992年通过定向募集方式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国家鼓励大型企业搞股份制试点,长岭因此进入陕西第一批国企试点名单。当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一个目的在于使长岭成为一个公众公司,但1993年遇到政策障碍,国家规定军工业务不得上市,因此将军工业务进行剥离。但人员并没有进行剥离,军工业务与留下来的民品业务冰箱、纺电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方式进行运作。军工业务剥离后,成立了长岭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保留了冰箱、纺电业务。

      1996年,当时业务发展红火的长岭在省政府的协调下,前去重组陷入困境的黄河集团, 成立了长黄集团。这段包办婚姻的结果是,黄河没救活,长岭也被拖入泥潭,一蹶不振。2003年,长岭、黄河正式分离,长岭集团成立,将所有长岭系公司纳入旗下,一统天下。

      1999年,长岭大院奠定目前“一分为三”的格局。1999年,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规范化管理,要求纠正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的人员兼职问题,由此长岭机器厂进行了彻底分离。分离后,成为三部分,就是如今长岭大院的三家:长岭集团(含上市公司长岭)、长岭科技(军工业务)、长岭机器厂(物业、学校、医院等后勤业务)。

      2000年,为使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国家对债务负担沉重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债转股政策,当时的主要方针有两条:剥离辅助、精干主业,以及债权转股权。经过债转股程序,2001年年底,长岭电子科技成为由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大部分股权的一家企业。

      2004年,江苏民营企业斯威特为了重组陕长岭,又将长岭集团一分为三,把长岭科技、长岭机器厂从长岭集团里剥离。据参与重组的一名斯威特人员介绍,当时长岭方面将长岭系公司的股权关系、产权关系、业务关系画了张很大的图,错综复杂,包含着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糊涂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不清,剪还乱。

      经过一分为三,长岭大院的三个主角有了三个不同的“婆婆”。长岭集团下面有长岭空调(近乎空壳公司)、长河工贸、长岭纺电软件,而长岭集团并非上市公司陕长岭的大股东,大股东是宝鸡市国资委(2006年由陕西省国资委下放而来)。长岭科技如前所述,由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绝对控股。长岭机器厂则是陕西省国资委管理企业。

      三个“婆婆”各有各的关注点,宝鸡市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担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财务投资者,追求资本退出后的收益;对于省属企业长岭机器厂,政府更关心社会稳定。

      2004年下半年至2006年,斯威特重组期间,由于上市公司负资产巨大,达到负的6亿多元,陕西省政府承诺拿出4.55亿元的资产填补负资产“窟窿”,其中包括1.5亿现金。而自始至终,斯威特都没有任何实质性投入,到2006年斯威特自身爆发危机,合约解除,斯威特退出。

      这时,宝鸡市根据长岭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提出了新的整合思路。对于长岭这样一个具有50年历史的老军工企业,资产关系错综复杂,分家将会分得很乱,矛盾四起。例如,长岭科技的大楼盖在上市公司S*ST长岭的土地上,而上市公司的房屋又建立在长岭科技的土地上,这种情况在长岭大院里,可以说比比皆是。

      宝鸡市经过认真调查、缜密思考后,提出要整合长岭,必须先要解决债务问题,再解决资产重组问题。实际上,早在几年前,陕西省一位领导就拯救长岭问题曾做过批示,“救,代价太大;不救,风险太大”。这里的风险就是上千名职工安置的社会风险。然而,经过将宝冰、西冰零价格转让给长岭集团,带走了4亿多元负债和大量职工后,目前上市公司本部只有170名左右的职工,安置难度已大大降低。救的代价还是那样巨大,不救的风险却已大大降低。

      由于长岭大院三家的资产关系复杂,谁来重组都会非常麻烦,这也是前来洽谈重组的外地企业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之一。历经沉浮,长岭人也希望自己熟悉的人出来整合重组长岭,能够得到信任。而大院里三家企业中,实力最好的就是长岭科技。知情人士评价道,S*ST长岭的重组方案,实质上就是依靠长岭人救长岭。这里的长岭人就是长岭大院三家人,拯救的长岭就是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长岭集团,方式就是通过原有产业整合谋求发展,使三个主体融为一体,消除内耗,有效协调,有序发展。

      消息人士透露,如果长岭科技愿意重组S*ST长岭,就会是第一人选。然而,重组S*ST长岭,长岭科技并非心甘情愿。重组的好处难见端倪,不重组的坏处却显而易见。S*ST长岭有大大小小4000多个债权人,银行占一半多一点的份额,其余大量是经营单位的欠款,家数多,拖欠时间长,矛盾很多。例如,宝鸡一村办纸箱厂,因为长期收不回欠款,2007年堵了公司的大门,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经营。作为同在一个大院办公的长岭科技,不可避免受到波及,当时恰逢大客户来访,严重影响了公司形象。

      “如果长岭科技最终决定出面重组S*ST长岭,很有可能是出自长岭人的长岭情结,要不,趟这浑水干吗?”当地一位知情人士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