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机构
  • 6:信息披露
  • 7:时事
  • 8:信息披露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私募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1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书评
    这一次中国人从内部细察美联储
    道森来华讲演《优势谈判》
    《石油!石油!》
    《乌戈·查韦斯》
    《短线点金》
    “和讯2007华文财经图书大奖”公开投票
    中国最佳商业作者年度大奖首次开奖
    被刻意隐去的真相还只露出一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被刻意隐去的真相还只露出一角
    2008年01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万晓西
      ⊙万晓西

      

      由《货币战争》一书引发的激烈争论,应该是2007年读书界最热闹的事件了。这本书对美联储私有性质的结论,是争论的焦点。《货币战争》强调美联储的私有股权性质,并举出多个具体例子证明美联储可能被操纵了,政策偏向银行家的利益,因此美联储是有问题的。一些批评文章,比如胡祖六的“子虚乌有的‘货币战争’”则认为,“从实质控制权来看,美联储体系是一个由国会与联邦政府双重控制并接受公众监督的统一的中央银行,代表最佳公共利益行使其央行职权”,但是,“联储银行被设计为准公立的机构,实际上为公私合营的混合组织,其目的是防止一个公立的联邦权力当局侵犯私人企业部门的权益”。

      看来,双方至少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即就“从代表最佳公共利益”而言,中央银行理应是国有而不是私有。只不过胡文的逻辑是强调美联储虽然股份是私有,但是国家完全控制,因此美联储没问题。但这个逻辑似乎存在一些漏洞。一方面讲国家实际控制,另一方面讲公私合营能够防范公权侵犯私权,是鱼与熊掌全得到了,还是形式主义害死人呢?问题的要害还在于到底防范侵犯哪一种行业私人企业部门的利益,这被隐去不讲,但从合营的形式看,应该是银行家的利益吧。既然能够防范公权侵犯银行家的利益,那么能不能多“防范”一些,从而帮助银行家侵犯公众的利益呢?

      不妨看看实际情况。

      《货币战争》引用1928年美国众议院稳定听证会的原始证词表明,1927年国际银行家通过没有书面记录的谅解,令美联储降低贴现率,投放基础货币,引发投机狂潮。其后又引用1929年4月20日《纽约时报》的记录:“联邦咨询委员会在华盛顿的秘密会议,联邦咨询委员会已经形成了决议并提交给美联储董事会,但是他们的意图仍被严加保密。联邦咨询委员和美联储董事会的下一步动向仍然被一种浓厚的神秘气氛所笼罩。这次不同寻常的会议的保密措施非常严格。记者只能得到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5个月后,华尔街股市崩盘。《货币战争》又引用了1930年7月4日《纽约时报》的评述:“摩根通过控制纽约美联储银行和华盛顿平庸羸弱的联储董事会,控制了整个美联储系统”。

      与此观点相印证的,还可以举出研究美国1929经济危机的经典著作--奥地利学派学者默里·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罗斯巴德认为1921年至1929年货币供给过度扩张,是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如1921年7月至1929年7月,货币供给平均每年增长7.7%,是相当大的增幅。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弥尔顿·弗里德曼在其名著《货币史》中更明确表示:“我相信,1929年10月中到11月底的(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是不足的。它使纽约的银行体系能接过外埠银行抛出的贷款,但却要减少对商品与购买的信贷,从而不仅拉下了股票价格,也拉下了商品、房地产和土地的价格,引起了大萧条”。

      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在2002年秋天的公开演讲中赞同弗里德曼关于大萧条的观点。当然美国大萧条原因见仁见智,但至少《货币战争》的论据如国会众议院听证会的证词和《纽约时报》的报道等,是比较坚实的,并非 “传说、轶事”。

      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美国建国100多年后有多位总统和众多政治力量强烈反对现在普通人认为是天然存在的中央银行并先后两次成功“扼杀”了两个中央银行——美国第一银行、第二银行呢?《货币战争》给出的答案可能不是完整,但是毕竟可以供参考。

      私有中央银行反对力量具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根基,那么从制度变迁的博弈论来讲,成立国有中央银行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为什么美联储却是“完全私有”的呢?问题的答案也许在于《货币战争》所重点强调的“不为人知的联邦咨询/顾问委员会(FAC,Federal Advisory Council)”。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还是看看美联储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吧。1913年通过的法案第12章明确规定了FAC的构成和权力,FAC及其官员拥有以下权力:1、和美联储理事会就总体经济形势直接交换意见;2、在美联储权限范围内,针对所关心的事项做出口头或书面表态;3、就贴现率、再贴现业务、货币发行、各个地区的储备情况、储备银行的黄金、证券买卖和公开市场操作以及联储系统一般性事物等获取相关信息并提出推荐意见,总之建议权无所不包,并且是有津贴补助的。此外意味深长的是,在FAC之后,才是一些批评者十分强调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美联储成立以来的事实真相是什么?是通货膨胀平均水平的上升,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特别是1971年美国中止黄金和美元挂钩以后。向松柞先生曾提出过几个数据:“1870年至1913年是金本位制黄金时代,全球平均通涨率只有0.2%;金本位制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后的1939年至1989年,全球平均通涨率高达4.5%,其中1973年至1982年期间,全球平均通涨率曾经超过10%!”美国国税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美最富有的1%的人口在2005年收入所得占全国总收入的21.2%,创下一战以来的历史新高,同时美国50%的人口属于低收入,这一群体却变得更穷,收入所得仅占全国总收入的12.8%。

      再看史实。1913年美国参议院对美联储法案的表决结果是43票对25票(27票弃权),只是相对多数,绝对少数。而据1910年参与在哲基尔岛(Jekyll Island)起草美联储法案的范德利普1935年在其自传《从农家男孩到金融家》中披露,“如果公众得知我们这个(银行家)小团体聚在一起起草银行法案,那么这个法案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获得国会通过”,可见当时银行家们的声誉是何等糟糕。而被威尔逊总统说服的、对美联储法案通过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当时的国务卿布赖恩后来醒悟了,在1923年11月的赫斯特杂志上,布赖恩写道“应该成为农民最大保护者的美联储,现在成为农民的最大敌人了”。很显然,当时美国朝野与各党派对于成立美联储争议是很大的,以至于不敢用中央银行这个名字。

      还有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批评《货币战争》的论者根据美联储七名理事都由总统任命、参议院确认得出美联储的实际控制权属于国家的结论,是比较肤浅和轻率的,可能与事实真相相反。如最近美国对世界银行行长的提名,老行长沃尔芬森退休了,由于约定俗成的规则是,世界银行的行长由美国人提名,美国推荐了前国防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但不久由于性丑闻而被弹劾,美国就又提名了罗伯特·佐利克。你看,世行行长虽然形式上是由世行董事会任命的,但是实际上由美国任命,美国的提名权就是任命权。联储局常常向各联储银行的董事会推荐行长人选(通常为职业经济学家),而联储银行的董事会也通常乐于遵照联储局的建议。美国总统是不是也乐于遵照华尔街的建议任命美联储理事呢?这是所有论者不得不警惕和深思的。

      在此,还可以提一提另一本也引起不小反响的书:美国人约翰·珀金斯所著的《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本版2007年2月14日曾刊书评),珀金斯以自身经历揭露美国经济杀手如何通过贿赂、敲诈、色诱乃至谋杀等手段,拉拢、腐蚀和控制他国政治和经济精英,蓄意提出错误的宏观经济分析和产业投资建议,从而最终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自然资源的内幕,很有力地证明货币战争是真实存在的。

      ■延伸阅读

      《货币贵族》

      (美)H·W·布兰兹著

      楚建海 译

      中信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从美国政府建立的那一刻起,民主主义和资本主义就是一对“死冤家”。民众希望政府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希望政府能阻止财富和权力集中到一小部分人手中;而资本家希望政府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希望政府能成立强大中央银行并能在不受民众控制的环境里交易。这对老冤家在斗了近一个世纪,在美国第一银行、第二银行相继消亡后,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建起了一个名为国有实为私有的联邦储备银行。在“国会控制美联储、总统任命董事会成员”的原则下,美联储有了“总统任命、国会审核、独立人士任董事、银行家做顾问”的绝妙设计。本书作者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尼古拉斯·比德尔、杰伊·库克、J.P.摩根等美国金融史上关键人物为主线,再现了美国货币贵族为争夺货币控制权而进行的殊死搏斗,还原历史上惊心动魄的持续百年的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