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 菁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出版
⊙汪晓波
因为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独特政治、经济地位,几乎每天都会有关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的消息出现在全世界的主要财经媒体上。这个美国的中央银行机构以及它的领导人物,几乎在任何场合都是新闻界追逐的对象。许多国人对它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报纸杂志不懈的报道和解读。
美联储担负着监管商业银行的职能,也提供和维持支付清算系统,但其更为人们瞩目的,则是操作国家货币政策的职能。来自美联储的任何一点政策变动,往往会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的经济脉搏跳动。正因如此,已离任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世人们当作神一般尊崇。其一言一行,常常会引起全球财经界极富热情的揣测与解读。现任主席伯南克,尽管号召力不比前任,但在全球经济越来越一体化的背景下,伯南克与其领导的美联储,同样是一举一动都在聚光灯下。
有一个广泛流行的说法是,美国人对谁当总统其实并不在意,要紧的是谁在美联储当家。我曾读到过财经作家马丁·路耶所写的一本英文版著作,书名就叫《美联储》,这并非是本学术书籍,只是很生动地介绍了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金融机构如何深入影响市场的内幕故事。我亦曾读过多本中文版的格林斯潘传记,不少美国作家在对传主的出色描写中,也花了不少篇幅介绍了美联储这样一个特别机构。这个机构的特别,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影响力,也因为其独特的行政属性。在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都为政府机构,而美联储不一样,它是由美国国会立法授予权力,且在财政上独立经营。特别要提及的是,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体现出了其他国家很少见的极强的独立性。
不过,尽管许多书籍或详细或简略地写到了美联储,但这个美国中央银行机构的整体图像,对于许多人而言,依然是不清晰的。比如,它到底是私有股权性质的机构还是公私合营的混合组织?西方作者们按照他们的逻辑和观察在记叙和思考这个独特的金融机构时,他们的心中是不会装有中国读者的。换言之,以往林林总总的书籍里所介绍的美联储,与我们似乎始终隔有一层薄膜。
这一次,一位华人女学者给人们展现出了一个更为立体而生动的美联储。在新近出版的《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一书中,曾在美国纽约储备银行担任高级检查员的卢菁女士,如一位导游一般,带领着读者跟随她亲身的经历在美联储内部游历了一番。应当承认,对于许多总想去探究华尔街乃至西方金融世界某些细节的人来说,卢菁女士虽然没有高超的导游技巧,但整个“旅行”过程却无疑是让人获益菲浅的。
但这不是本正面概述美联储的书,而是以一个华人留学生的奋斗经历为主线,从一个华人学者转变为美联储职员的独特视角,一点一滴交代出这个机构的许多鲜为人知的运作详情。
卢菁女士的观察视角,对中国读者尤其有意义。正如她自己所称,这些年来,华人在华尔街工作的人数很不少了,涉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法律、会计等行业和实务机构,但在美联储工作乃至从事银行监管的,则就少之又少了。正是这种难得的、独一无二的经历,造就了本书内容的稀缺性。有关美联储在银行监管方面的诸多细节、巴塞尔第一资本协议的背景与内容、巴塞尔第二资本协议的改革过程,以及花旗银行的合并评估和20世纪美国银行法的变革等内容,从一个内部人的角度从容道来,比之一些作为局外人的财经作家的客观叙述,给读者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前者当然更为细腻、深刻,印象也更为强烈,尽管作者的文笔并不出色。
如果说,中国读者以往总是在远距离观察美联储,那么这一次,卢菁女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美联储以及华尔街与中国人的距离感大大拉近了。作者不仅用心写出了美联储的教条与细则,更对她的美联储同行的职业心态、美联储的福利待遇等内容花了不少笔墨。美联储的福利与职员的困惑等内容,彻底荡去了美联储的神秘色彩——一个在经济世界呼风唤雨的金融监管和政策制定机构,原来也是由一群跟不少读者教育背景相似的金融人所构成。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所遭遇的烦恼,也就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