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明
金融学博士,独立撰稿人
同样地处东亚,同样都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样身为当今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之间在具备太多的相似之时,也存在了众多的竞争之处。这个被学者、媒体热议的问题,其实已成了以往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中印两国本身在发展过程中认识的桎梏。只有突破这一思维定势,才能主导未来中印两国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笔者以为,1月14日两国总理在中印首脑会晤时共同签署的《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无疑是这一思维模式转变的标志性产物。
回首过去的几十年,中印两国之间既有过同为发展中国家亲密合作的经历,也同样不乏意识形态与局部地缘政治之争。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主导的21世纪,同为东亚大国的中印之间似乎更加关注本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崛起与对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赶超。此时,传统欧美发达国家抛出“龙象之争”强调中印之间的同质竞争,不论是褒印贬中,还是损印奖中,很难说没有引发中印之间的对立和误解的可能。而华为等中国企业在印度遭到排斥等事件已经一再表明,中印之间只有尽早脱离“竞争论”的认识误区,双方才会走上“合作共赢”的快车道。
此次中印高层会晤,反映了双方希望撇开以往的认知误区与不睦,将中印合作纳入主流的务实决心和态度。事实上,中印之间虽同为东亚发展中大国,同样经历着社会经济体制快速变革的历史阶段,但是两国所遵循的发展路径却有很大的差异,两国之间不乏相互借鉴、合作共赢的基础。
就目前两国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在初、中级工业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占优;而印度在医药、化工和软件等产业方面稍胜一筹。此次中印双方签订的《中印两国铁道部间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建设部同印度房屋和城郊贫困缓和部间谅解备忘录》等10项协议也反映了中印双方在各自占优的领域加强合作的愿望和要求。印度总理辛格说得很直:我们两个政府一直在低估我们各自产业的能力,以及其发展相互商业行为的渴望。
作为可能左右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力量,中印之间推崇合作,而非一味的强调竞争不仅有利于充分挖掘两国的增长潜力,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繁荣,试想,超过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两大区域加强合作,将会给解决世界贫穷和落后问题带来怎样的突破性的进展!
中印两国相似的社会经济背景还会带来更强的社会文化认同感,彼此之间的产品无论在消费能力和可用性方面,相对于欧美的高端产品更具竞争力,相互之间庞大的市场容量将会为彼此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印之间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虽然2007年中印双边贸易额高达387亿美元,距此前双方拟定的2010年400亿仅一步之遥,但是中印之间的贸易结构并未优化,印方对华贸易的逆差扩大将会侵蚀中印双边合作的基石。如何扭转这一不利的局面,从根本上来说还需仰赖于发挥双方在贸易领域的优势。
就目前来说,印度在农产品、矿产资源出口方面相对于中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受到国际上农产品、矿产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的冲击,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因而如何与印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互惠互利是重要突破口。
此外,在投资领域,我国一向更为重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入,相对忽略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事实上,只要投资有利于本国产业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就不应存在投资来源地的歧视。而印度作为对外投资输出大于外资流入的国家,其对中国的投资应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印度优势产业--软件业的资本输出更是中国学习的良好机遇。
恰如辛格所言,中印双方的交流还有赖于建立长期合作的框架结构、长期共赢的商业模式。目前所做的虽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无限商机和区域政治价值已颇令人心动。相信中印双方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摸索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合作架构与模式,以推动东亚两强之间的“龙象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