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东新恋”随着东航股东大会的表决而暂时中止了。此前,东方航空管理层表示他们支持新加坡航空公司加入东方航空的董事会并参与管理,并称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中国国航持有一批东航流通股,大概是行使了否决权,不过即便国航方面同意,东方航空A股的其他股东也足够将这份议案否决了。
这事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也历来反对用民族主义观点去做商业决策。新加坡航空公司也好,东方航空也好,中国国航也罢,三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我都搭乘过,感觉服务水平都差不多,空姐长得也差不多——这也许是因为我总是呆在经济舱的缘故。
我倒是对东航的印象好一些。记得有一次我搭乘东方航空的飞机去外地出差,一大早提前2小时到机场,本以为可以确保中午到达目的地,没想到东航临时提出要换飞机,然后又是修飞机。直到中午才起飞,耽误了下午的行程,使得我那次本来就打算一天来回的旅行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不过,我和大多数旅客不同,很多人骂骂咧咧地上了飞机,对着空姐抱怨个不停,我却是很大度地表扬了东方航空:你们的技术实力令我钦佩,上次我去修我的桑塔纳,花了2小时,而你们修波音飞机也只要2小时,这是很了不起的技术成就。
东方航空经营情况不太好,也许有许多客观原因,但是管理层不应该只强调客观原因,我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接受“内因主要是通过外因起作用”的谬论。因此,我认为你的困境只能在内部找原因,也只有改变内部管理才有走出困难的可能。
说着说着,我又想到,国航做事似也不地道。东航过去经营得是不太好,如果资本市场认为东航是一个“优质资产+次质基因”的公司,那么国航就应该正儿八经地去并购。国航要是对自己的经营能力有信心,完全可以对东航发起全面要约收购,部分现金先封存于登记结算公司,不足部分用增发国航新股的办法和东航换股,要约公布之后,国航和东航同时停牌,各自召开股东大会去表决。如果股东同意,就现金加换股合并,让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去决定是否国航具有优质基因去经营更多的资产、更大的机队。资本市场本来的功能就是让优秀的经营者去管理优质的资产。如果国航只是阻挠新航入股东航的话,也不该让普通股民失去从潜在交易中获利的机会。
可惜的是,审议这样干脆利落的并购决议的股东大会,在我国现有的体制框架下是开不起来的,因为国资委不会表态。在新航入股东航,中航否决的全部过程中,我发现似乎国资委也好,民航局也好,态度都很暧昧,至少是模糊。我想到了“华南虎”事件,权威的政府部门始终不出来明确表态。果真政府管理部门就如同对待这次东航事件一样超脱吗?是不是国资委平时管理那么严格,关键事件不方便表态呢?国航和东航的最终大股东是同一个机构:国资委。而国资委的态度将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是否能够顺利地实现股权并购起到关键的作用。
说实在的,我作为一个金融工作者对新航入股东航的交易,感觉一般。在中国资本市场,类似的情形早已司空见惯:外资总被认为具有优秀管理基因,因而总是可以低价入股中国的上市公司。当我们羡慕美国银行业具有成熟而先进的管理经营的时候,却传来了花旗银行因次级债而亏损近百亿美元的消息。难道我们就此能够相信新航就一定能够帮助东航扭转困境吗?
我们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总能看到波澜壮阔的竞价收购,一轮一轮的加价,使得最后出价往往高于收盘价格百分之三十。为什么这样的好事在中国很少看到呢?难道具有优质基因的公司不肯出价更高去获得一项资产吗?关键还是公司的控制权问题。东方航空的母公司,东航集团不愿(可能现有规则也不许)出让控制权,现有的管理层就是想引进一些管理技术和商业模式也很难做到。他们等于是购买新航的管理经营和运营知识,因此,他们需要向新航支付代价,这就是让新航低价入股,这样一来,这个代价就不是由东方航空公司支付的,而是由东航的股东代为支付的。但是,这样的入股协议还不如直截了当地向新航支付一笔顾问费更好。如果东航肯出让控制权,现有的管理层同意放弃自己的地位,恐怕在美国市场上出现的并购溢价就可以由普通投资人享受了。
以东新恋现有的协议,仍然是东航集团实际控制着东航股份公司的资产,这些资产的经营者并没有改变。只是现有的经营者打算请一个顾问和帮手,但是顾问费由股民承担。经过了股改之后,把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统一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的经营能力好,小股民当然开心了,就像购买国航股票的小股民一样。如果大股东的经营能力不好,小股东却没有办法,只能和大股东继续呆在一起。我们现在还无法让优质的基因经营优质的资产,这是一个症结,到了必须突破的时候了,否则,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就会渐渐丧失,只剩下融资和投机的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