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路演回放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13:路演回放
  • 14:环球财讯
  • 15:专版
  • 16:专版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盘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25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汽车周刊
    自主品牌掀第三次浪潮 谁将安立潮头
    自主品牌“小车”春天何时到?
    ■数据
    或剥离或设厂 国际零部件巨头“转身”各显奇招
    车坛资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自主品牌掀第三次浪潮 谁将安立潮头
    2008年01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琼
      当中国成为2007年全球少有的快速增长的汽车市场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也掀起了第三次浪潮。

      在这一浪潮中,轿车业成为最受投资者青睐的细分市场,力帆汽车、江淮汽车、长城汽车相继投身其中。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批“弄潮儿”命运将如何呢?

      ⊙本报记者 吴琼

      投资大手笔不断

      在第三次浪潮中,不少国内汽车企业拟投下巨资建设自主品牌轿车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数家企业已准备砸下超过500亿元。

      投资规模最大的为长城汽车:未来3年,长城汽车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新的B级和C级轿车生产基地。

      三大汽车集团中,最早涉足中高级自主品牌轿车的上汽集团,则拟在未来5年内投资200余亿元建设自主品牌轿车。其中,重点投资于自主品牌整车建设、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研发、技术中心建设。

      东风汽车公司拟投资约100亿元,进行自主品牌轿车建设。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则高调宣布,广汽集团将投资68亿元进行自主品牌研发和生产。

      江淮轿车已经投资18亿元,建成了涵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的第一期轿车工程。

      记者注意到,第三次自主品牌汽车投资浪潮中的企业并不盲进。

      “虽然多家企业的投资规划很大,但都遵循滚动投资原则,均显得比较理性。”安信证券汽车分析师孙木子指出,“这可能与政府开放汽车市场有关。目前中国的汽车业更市场化,而不像前几年受政策面影响,不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广汽集团的自主品牌建设遵循滚动投资原则,从研发投入到生产投入都将滚动进行。68亿元中的30亿元将投资于研发,其中9亿元用于研发能力的建设;21亿元用于产品开发,具体而言,分4年投入产品开发。剩下的38亿用于生产投资,基础设施按20万辆的规模建设,第一期生产设备按10万辆的产能准备,第二期调整生产线后可达到20万辆的产能。”

      与前两次不同,在第三次自主品牌汽车浪潮中,无论是实力较弱的民营汽车企业,还是实力雄厚的汽车集团,均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即使是财力并不特别雄厚的长城汽车,近两年来也投资8亿元用于研发的软硬件建设,其试验中心计划投资1.5亿元,整车试制中心耗资5000万元。未来长城汽车还打算建设造型中心、道路试验场和测试高压气流的风洞实验室。

      

      两大特征鲜明

      与前两次浪潮相比,第三次自主品牌汽车浪潮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一,“弄潮儿”不限于传统产业的佼佼者,而是由传统汽车企业和风险投资共同组成。

      传统汽车企业沿汽车产业链延伸,开始跨细分市场投资。如原来做商用车的长城汽车、江淮汽车开始生产轿车;原来生产摩托车的力帆集团涉水轿车;以合资撑江山的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开始耕耘自主品牌。

      而风险投资则将视野投向汽车售后市场。德同资本参股的51汽车网着力开拓二手车置换领域,51汽车网CEO李海超向记者表示,二手车置换在海外有很大的市场。随着中国汽车普及化的提高,二手车市场的空间将相当开阔。

      其二,传统汽车企业显得更为谨慎,出招更切合自身优势。

      安信证券汽车分析师孙木子指出,“在第三次浪潮中,多家企业将目光瞄向了中高级自主品牌轿车。”其中包括上汽集团、江淮汽车。上汽集团高层对此解释说,基于上汽集团的自身条件,从中高端轿车入手,而后品牌往下端延伸。此法更容易成功。

      而长城汽车则另辟蹊径,直奔高端的小型车。在长城汽车首款轿车“精灵”下线的现场,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告诉上海证券报:“长城汽车绝不生产低质、低价的轿车,我们要做符合国际最高标准的精致小车。长城精灵轿车要成为小车中的精品。”魏建军深知,一个品牌从低端走向高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为外界认可。因此,长城汽车的第一步迈向了油耗低的小排量、优质优价的精致小车。三年前,长城汽车在开发时,就将其定位于全球版:无论设计标准还是质量标准,长城精灵都完全按国际标准设定。

      “如果推出小型的环保汽车,可能会比较适应未来市场的竞争。”在看到中高级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后,上海市信息中心汽车产业研究室主任朱君奕告诉上海证券报。

      

      弄潮者更成熟

      第一次浪潮起于1997年,代表企业为吉利汽车和奇瑞汽车。

      1997年,注册资本金17.52亿元的奇瑞汽车成立;1999年12月18日,首辆奇瑞轿车下线。当时没有准生证的奇瑞汽车只能在芜湖当地销售。直到借上汽集团的目录后,奇瑞汽车才得以走出安徽,成为2002年至2003年的一匹黑马——2003年,奇瑞汽车销量超过5万辆,销售额达40多亿元,名列中国轿车企业销量第8名;2003年,奇瑞汽车共销售汽车90367辆,出口整车1200台。到2007年,其销量已达38.1万辆、出口11.98万辆。奇瑞汽车如今已发展成中国汽车业的“小老虎”。吉利汽车亦是。

      孙木子认为,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是“时势造英雄”。吉利和奇瑞最初主打的是二线城市,这也是合资品牌当时无暇顾及的细分市场。其后,2002年那一轮中国汽车业的井喷行情中,中国汽车完全供不应求,这给了奇瑞、吉利机会。

      “第二批自主品牌‘弄潮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失败者众多。”CSM大中华区汽车市场预测总监张豫指出,“这也与大环境有关。”

      2002年,在中国汽车业“暴利”的诱惑下,中国掀起了第二次自主品牌汽车浪潮。家电企业、民营企业等汽车业的“门外汉”纷纷投身其中:比亚迪股份出资2.54亿港元(约2.695亿元人民币)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公司77%股权,至此拥了轿车生产资格;无锡的家电企业波导集团投资50亿元,意图进入小型车市场;2003年10月,宁波三星奥克斯出资5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

      在2005年的宏观调控中,中国汽车业遇到寒冬,第二批“弄潮儿”大多惨遭滑铁卢。至今,略有建树的仅有比亚迪汽车,但其主要利润却来自于电池而非汽车。

      与此前不同的是,这一批“弄潮儿”显得成熟、冷静和专业。

      “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东风汽车本来就是汽车业的佼佼者,他们旗下的合资轿车企业有着多年的运作经验。其首款自主品牌产品为中高端汽车,也在情理之中。”安信证券汽车分析师孙木子指出,“长城汽车、江淮汽车以前虽然不生产轿车,但在商用车领域或经销网络上也多少有些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些应该可以复制或借鉴到轿车领域。”

      在采访中,一家汽车集团的高层告诉记者,滚动投资源于前两次浪潮的经验和教训。那些过于乐观者或准备不足者的惨痛教训,令后来者提高警惕。

      那么,第三批“弄潮儿”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CSM大中华区汽车市场预测总监张豫认为,“自主品牌轿车的土壤比较有利于第三批弄潮者。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供应体系比较成熟、质量也比较稳定。”

      而孙木子却认为,这一土壤并不足以支持诞生新的幸运儿。更多人将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海外市场,如果这些自主品牌轿车能够攻入海外市场,那么或许会诞生出新的幸运儿。

      500亿

      在第三次浪潮中,不少国内汽车企业拟投下巨资。据不完全统计,数家企业已准备砸下超过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