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历了2006到2007年的牛市,基金这个名字终于成为了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名词,细细算来,我和基金结缘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
1997年入市,站在红红绿绿的大盘显示屏前,我也曾经是一个不知所从的年轻散户,所幸大学主修专业为经济学类,课本上多多少少也有股票、基金、期货、外汇等等的名字,不觉得太陌生,也知道炒股是有较大风险的,再加上工作时间不长,也没多少积蓄,入市不久就和基金搭上了关系。最早是在1998年底吧,买了基金开元,然后,又用余下的钱买了一些股票,算是进入“资本市场”了。
由于我非常谨慎, 因此在投资风格上相当的“非主流”。在周围朋友都做股票的时候,我大多时候只是买上几千个单位的基金了事。先后买过基金天元、同盛、裕阳、裕隆、景福等等,虽说没怎么赚过大钱,倒也没赔过。同时也买一两只股票,进进出出,大多是赚个八百、一千,也算满足。做了几年下来,自己觉得:买股票还不如拿着基金省心。我懒,手慢,操作次数很少,因此,所冒风险也不大。
2001年,股市在创了新高后逐级下滑,我的股票倒是很坚挺,便从容地清仓后只留下了9千个单位的基金天元,成本是八毛五左右,中间好像还分过一次红。
三年多的股市经验,对股票、基金只有懵懵懂懂的认识,居然靠着这一点点东西,考进一家金融企业,这个收获当然比几万元的投资收益更大。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取得非凡的成就,那你只需坐在那里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正是因为遵循了巴菲特的理论,花了大量时间阅读,所以,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市场行情,也就没有受大盘波动的影响,因此没有频繁地买进卖出,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
在这之后的日子里,工作忙,行情不好,有两三年,几乎完全忘记了股市的存在。读了一些金融基础和金融历史方面的书,更加“看淡”市场的波动,那9000份基金天元就一直在帐户中“睡觉”。
“基金将会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理财工具”,这是我最爱讲的一句话,可是直到2007年,这句话似乎都没有多大的影响力。
2001年9月,华安创新成立,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只开放式基金,随后的几个月,开放式基金发行了十几只。我也于2003年重新在职业选择上“放开申购”,跳槽到保险行业。这也是基于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投资理财需求的看好。工作实践中,顾客经常询问理财方面的问题,所以也常在讲所谓的“投资理财”,读相关的书籍报章。“光说不练”是没有说服力的,2003年3月,把到期的存款收拾一下,研究了一下正在发行的几只基金,选种了海富收益,就认购了一万。后来得知:这只基金创造了当时认购纪录。为了尽量降低投资风险,选择不同的投资风格,同月又认购了国联安德盛小盘,心想:总会比存银行受益高吧!没想到的是股市居然持续走了近5年“漫漫熊途”。而我的心态却很平和:反正也不急用钱,就都放着吧,书上都提倡长期投资嘛!
2006年1月,因“手头紧”,在7毛多割掉了基金天元,亏损了几百元,事后证明,潜在损失可能达上万元。从那时到现在,历经若干次分红后,基金天元的市价已到了2.6元左右,幸运的是,在1.5元左右,我又请回了“这位老朋友”,至今还紧紧握在手中。这件事让我真正悟到:“知易行难”的含义。虽然装了半脑袋的价值投资理念,当需要实践时,往往又扮演一个短期投机者的角色!
随着股市的转暖, 2006年10月份,我又认购了5万元的银华富裕、3万元的长盛中证100,一是看好中国消费概念,一个是投资的指数化运作。就这样,我的投资理财元年终于也开始了!
2006年12月,又把存款转出,分别申购了易基平稳、景顺鼎益、招商先锋;到了2007年4、5月间买入博时裕富、富国天博、长城久富;其间在“2·27”、“4·19”、“5·30”每次下跌都买了些看好的基金,其中有易基策略、融通中证100、嘉实300、上投成长、交银成长等基金,几乎屡试不爽,次次得手!真正使自己体会到,在牛市中,下跌是买入的好机会!这些基金到现在为止仍然握在手中,即使他们的收益算不上一流,但我深知:大多数时候,拿住了比选对了更重要。
有了良好的心态,在股市波动期间也能不为所动,甚至敢于逆势操作,基金收益率在去年达到130%以上。
对于新基民我想分享的经验是:不断学习,尝试、坚持。基金业过去的十年,是黄金十年,只要你拿得住,中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都只是成长中必经的磨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