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金融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路演回放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8 年 1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书评
    难觅名译原创
    唯见拾遗补缺——2007年下半年经济类书籍回眸
    《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
    《资本战争》
    《私募英雄》
    《放虎归山》(增订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难觅名译原创唯见拾遗补缺——2007年下半年经济类书籍回眸
    2008年01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萧 敢
      

      

      ⊙萧 敢

      

      去年下半年的图书市场很不景气,财经类图书更是乏善可陈。通常情况下,有三个出版社的财经图书会持续地给我们带来精神刺激,他们多年来苦心经营,在学界和读者中赢得一点宝贵声誉。其中,人民大学出版社主要引进国际前沿的经济学理论;上海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现更名为格致出版社)注重推荐本土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专著;而中信出版社致力于出版国外最近流行的商业图书。

      可是从最近半年的情况来看,中信出版社并没有推出很多给人启迪的经典商业书,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也没能拿出多少高品质的本土学者研究。我想其中原因很复杂。经济学翻译热潮持续了十多年,国外重要而又好读的经济学教科书和专著多半已被翻译,最畅销的商业书也都有了译本。虽然还有很多历史上的名著没有翻译,但是那些工作难度偏大,也未必能够迎合逐新求变的读者口味。所以目前国内很多出版社在财经书籍方面的工作就是拾遗补缺,费力搜寻当代名家被遗漏的、不太知名的作品,做出一本是一本,难得再有系统引进的壮观景象。

      

      两套丛书 一抹亮色

      饶是如此,去年还是有两套丛书带给了我们惊喜。一套是新星出版社的“奥地利学派译丛”,其中包括了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米塞斯《官僚体制,反资本主义的心态》、《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和罗斯巴德《权力与市场》;另一套则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演化与创新经济丛书”,计有《光阴似箭》、《演化与制度》、《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车间的竞争优势》、《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以及《回到进化》六种。

      先来看“奥地利学派译丛”。众所周知,奥地利学派与“古典自由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成为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改革中一支重要的思想力量。其中哈耶克被介绍得最多,著作多半已被翻译,而他的恩师米塞斯以及祖师爷门格尔却少有人关注,整个奥地利学派的谱系和思想体系也很少为人所知,国内一些哈耶克研究专家却不是奥地利学派专家。

      在国外很多学者看来,米塞斯是比哈耶克更纯粹、更坚定的自由主义者,奥地利学派更核心的代表人物。他的体系更一致,逻辑更彻底,只是没有获得诺奖罢了。米塞斯颇为勤奋,一生著作25部,论文数百篇,最有名的著作当属千余页的《人类行动》,堪称奥地利学派宝典。台湾的夏道平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把这本书译成汉语,可惜一般大陆读者至今无缘一见。此前米塞斯的著作大陆只有两种中译本,一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一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都仅是米塞斯思想的一角,不能算代表作,翻译也显陈旧。而这次引进的三本米塞斯的专著更重要,传达了米塞斯批评官僚体制和计划经济的坚定立场,同时也把奥地利学派的货币思想带进来,配合过去两本,大致能使读者对米塞斯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构建一个完整的认识。

      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是另一本国内学者期盼已久的专著。门格尔一生惜墨如金,著述只留下《国民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方法论探究》这两部。后者是他与德国历史学派论战的战书,曾掀起了经济学说史上一段有名的“方法论之争”。这两年,国内外的经济学理论研究都走向分裂,矛盾加深,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思考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稍早时候国内曾连续推出《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经济学的哲学》、《经济学及其敌人》等译著,引起很多学者的讨论。而这本《经济学方法论探究》正是方法论研究源头上的经典,恰在此时推出,不能不引起大家重视。

      我还想补充两本书,可以配合这套“奥地利学派译丛”一起阅读。第一本是商务印书馆的《哈耶克评传》,作者是方法论名家考德维尔。考氏此著堪称近年来哈耶克研究的最高成就,书名原作“哈耶克的挑战”,商务将其改成“评传”,列入传记系列。这本书确实比较清晰地交待了哈耶克的学术生平,但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分析哈耶克在整个奥地利学派中的位置,并为现在和以后的哈耶克研究指明方向。

      第二本书是浙江大学罗卫东教授主持的《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他精心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经济学论文供专业人士磨砺基础,供业余人士迅速入门。这本书的选目注重思想,不用数学门槛来阻碍初学者,十分体贴。编者在选目时想尽量体现新古典经济学和奥地利经济学等多种流派思想,虽然仍难免矛盾或失衡,但已是最大程度的包容。

      再来看“演化与创新经济丛书”。“演化思想”这几年在国内变得很热,其中包含多支完全不同来源的演化思想,但都称自己是演化理论。比如前年人大出版社出版的《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以及上海高教出版社的《演化博弈论》就是用演化博弈的工具来研究现实制度变迁,此为一种;去年下半年世纪文库重版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用计算机模拟来研究演化过程,此又为一种。而人大这套“演化与创新经济丛书”主要秉持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思想,是主流经济学中另一派的演化理论,亦有人称之为“新熊彼特主义”,常被用于企业理论,高教社去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即使此种流派的一个典范。

      后半生长年在哈佛大学任教的熊彼特,出身于奥地利学派,与纯粹的奥派学者米塞斯、哈耶克等人的思想有关系,更有区别。这套丛书采用国际流行观点,把熊彼特思想与奥地利学派思想融在一起,同时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照,涵盖了这六本书的主题。

      当然这六本书的质量还是略有差别,我最喜欢弗里曼和卢桑的《光阴似箭》。这是一本综述长时段近代西方经济史的著作。这个领域近年在国内也不算太冷门,不久以前就有华夏出版社的兰德斯《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上海三联重版的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说的都是这段历史。弗里曼和卢桑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对经济史的工具和方法论有全面回顾和系统反思,最后挖掘出早被遗忘的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重述了这段经济史。

      《演化与制度》和《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是丛书中另外两本有分量的专著。前者的作者是老资格演化理论专家霍奇逊,后者是提出网络时代赫赫有名“梅特卡夫定律”的梅特卡夫。霍奇逊这本书的目的是反思我前面所述混乱芜杂的演化经济学流派,他将这些理论分门别类来对比,为后人的综合与超越提供基础。梅特卡夫则比较乐观,他运用演化博弈论的工具扩展过去的分析,认为创造性毁灭能导向美好的未来。

      

      总结三十年 期待大作品

      这些对历史的理论分析,导致我们对自己生存现状的思索。今年正逢改革开放三十年,很多人都在讨论,都在思考:我们过去这三十年到底在历史上会处于怎么样的地位,未来又向何处去?有些经济学者如张五常认为眼下是中国五千年来未有之盛世,也有学者认为当前贫富差距加剧,医疗、养老、教育制度问题丛生,改革前景不容乐观。但是我至今还没有读到令人信服的对改革三十年作全景描绘的研究专著。胡鞍钢的《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应该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成果之一,可惜只到改革开放前为止。不知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下一本?

      我觉得去年有两本书对于认识中国经济改革特别有意义,不得不提。一本是波兰尼的《大转型》(浙江人民出版社),另一本是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中央编译出版社)。前者是波兰尼在1944年出版的专著,与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可直到今天才顺利出版,当中经历很多波折。

      波兰尼的思想简而述之就是“嵌入”,经济嵌入社会,市场嵌入组织,但他试图把经济学抽出社会互动的“脱嵌”行动必然遭受失败。就当下情况而言,少数经济学家坚持极端经济自由主义,企求进一步解放市场,让它发挥作用,可是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波兰尼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他把这种运动称为“双重运动”,经济学家站在国家高度,希望解放市场,自由竞争;普通老百姓却只看到了自己眼前利益受损,要求限制市场,寻求贸易保护。这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将长期存在,不可能完全调和。看来,经济学家在设计改革方案时,不能一厢情愿,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双重运动视而不见。

      《社会主义体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经济理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科尔奈九十年代初的名著,对经典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和存在的弊病做了一次全方位的剖析,应是他一生研究转轨经济学的总结。这本书主要依据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写,但在很多地方有力地戳中了当年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要害:预算软约束、父爱主义等概念都是经历过八十年代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家耳熟能详的概念。我们有十多年不提计划经济了,很多观念不再为年轻一代学者所熟知。科尔奈这本书在当下的特殊意义在于,一方面是总结经济转轨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是认识目前体制仍然存在的局限。对计划经济再做一次总结非常必要,否则改革开放不仅不能继续推进,还有可能倒退。

      

      行为金融学译著小有收获

      经济始终会存在波动,去年下半年证券市场的行情就远不能和上半年的火爆相比,金融类图书也是如此。去年上半年有《对冲基金风云录》、《随机致富的傻瓜》这样充满可读性的商业图书,下半年却难得一见。中信出版社推出戈登《财富的帝国》,这是他“资本三部曲”中最后一部,从经济角度回顾美国历史,保持了他一贯的高水准。理论方面,则有人大社的《资产定价的行为方法》《行为金融:洞察非理性心理和市场》《行为公司金融》。我们会注意到,这些书都属于“行为金融学”的范畴,而非经典的“资产定价金融学”,前者才是目前国际上研究金融学最火爆的范式。虽然行为金融学的很多理论还需要更严格的检验,但它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实践之中。在实务方面,但斌先生的《时间的玫瑰:但斌投资札记》受到很多基金经理的追捧。但斌的思想其实很简单,在中国投资证券也应该向巴菲特学习,长期持有不做波段,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抵制住人性中最深层的恐惧和贪婪。

      

      关注印度 森著独秀

      要想看清楚世界的经济发展和中国在世界格局的位置,我们就得再把视野放得开阔一点。我想至少有两个坐标很重要。第一个坐标是美国。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世界霸主的地位无可撼动,而且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在很多方面要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经济经验,特别是它卓越的创新能力。第二个坐标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正在快速崛起与中国形成竞争的国家,比如印度。这些国家的制度和中国一样,往往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可小觑。

      人大出版社“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中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和《创新及其不满》是理解美国经济活力不错的切入点。前者是奥地利学派学者马克卢普在上世纪60年代完成的著作,预言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后者则诚恳地介绍了专利制度的最新研究,专利制度的变动会影响知识的生产和应用,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变得举足轻重。

      著名宏观经济学家萨克斯《贫穷的终结》表达了主流发展经济学家用经济理论改变落后国家的强烈信心。萨克斯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当年以成功指导玻利维亚和波兰的经济改革而闻名于世,又因为在前苏联推行“大爆炸”改革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而声名扫地。他在写作《贫穷的终结》时,显然思想已经成熟很多,不再那么激烈,但更为坚定。与很多人猜想相反,萨克斯绝不是一个鼓吹极端自由主义的右翼分子,反倒属于温和左翼。他特别强调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他坚信,在正确政策指导下,那些还没有道路和电力的非洲国家也可能迅速摆脱贫穷。

      印度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专研数理经济学的印度经济学家迪克西特写了一本《法律缺失的经济学》,去年被人大出版社翻译过来,广受佳评。迪克西特用严格的经济学模型叙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很多经济落后和法制不健全的地区,也有可能自发地形成一些组织和一些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现代西方法律制度只是达致秩序的一种手段,绝非必然,更不可盲目复制。

      印度目前就有这方面的问题,它成功地复制了西方的民主政治,运作起来却大打折扣。去年下半年接连出了不少与印度有关的著作,比如《龙象之争》和《不顾诸神》。但如果没有年末翻译出版了经济学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名著《惯于争辩的印度人》,我几乎不打算再提及前面的两本书。现在把三本书合起来,读者诸君倒大致可以对印度的经济以及政治、文化背景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印度历史文化悠久,自成一格,虽然被英国殖民统治多年,但仍保有自身强大的传统。印度经济在蹒跚多年以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改革,猛然崛起,发展速度直逼中国。印度的软件业傲视天下,基础建设却远远跟不上,贫富差距明显,政治体制效率低下。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体制,我们应该抛弃诸多成见,仔细了解其运作的真实机理。《龙象之争》是一本比较浅的书,对比了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表面差异。《不顾诸神》要稍深刻一些,深入到印度体制内部,揭示出几种传统之间的冲突。森这部《惯于争辩的印度人》最为出色。森从来不会故弄玄虚,他完全从印度人自身观念和感受出发,介绍了印度人面临的分歧,呼吁唤回辩论的传统,依靠对话寻求共识,从而齐心协力地向前发展。森的这个主张富有深意。

      整个2007年下半年的财经图书市场虽然不够热闹,但也引入波兰尼、米塞斯、萨克斯、森等经济学大师的思想。他们的书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相互之间也存在张力。面对中国经济改革现状试图从中吸取养料的读者,似也应该追随森的主张,争取对话,寻求共识,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