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金融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路演回放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8 年 1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专栏
    中国风险投资蹒跚学步十年
    危乎哉,满城尽见大豪宅
    价格战之痛 价值战之梦
    让诚信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 ——波特兰小街的实验(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危乎哉,满城尽见大豪宅
    2008年01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剑锋 沈飞昊
      ◎章剑锋

      厦门大学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房地产事务专栏作家

      黄浦江边那出声名远扬的“豪宅”事端尚未见解决结论,西湖侧畔又冒出同一物事。比之前者,后者似乎更加无所不用其极,一开口要价就是每平米12万元。银子白花花如流水,仿佛全然无斤两。

      巧于钻营而不具多少正直品行的开发商们,总是将其过人财智和用心倾注到投机性工程的营造上,行政命令对此往往又疲于周旋,累得够呛。犹记两年前,国土资源部颁下一纸命令,宣布停止别墅用地供给,要把不该用于为少数人服务的土地资源拿回来,投入到更为有利于多数人的用途上去的雄心壮志可昭日月,可是如今,总也难去功败垂成的隐忧。

      君不见,“豪宅”依然牛气冲天,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浙江,先是卖5万,后是7万,再后来分别是11万和12万。这样相互竞逐,似乎并不能体现中国人了不起的创造智慧和觉悟。行政命令可以暂时打碎富有人们的别墅梦,却不能有效阻止开发商的狂热,越来越多创世纪式的经典住宅推陈出新,使人恍入梦境:我们难道是要建设一个富人的豪宅乐园吗?

      如若不是,我们应该怎么处置这些问题?在政府一系列调控举措下,那些豪华宅邸等不来多少刻意张扬的富有买家,宁可守着冷清门户也不愿纡尊降贵向“下等人”开放,哪怕是做一点姿态的意愿都没有。政府是否有必要就此再颁一道紧急命令,对这种恶劣行径予以申斥,并勒令他们即刻改正?

      建设豪宅和购买豪宅一样,本身并不能使人显得更加富有和理智,同样也不代表整体国民的财富水平、境况以及地位的提升。恰恰相反,就像当很多人在衣食无着嗷嗷待哺之时而少数人却可以“朱门酒肉臭”一样,当大多数人对于一套完整住房满怀期待的时候,少数人却可以守在他们那过于庞大而显得空落落的宅邸里面奢侈地消耗无趣的生命和时光,不啻某种不言自明的嘲讽。

      这些豪宅大都被建在寸土寸金的地段。这也表明了一种残酷的生存逻辑和主张,似乎富有人们的富有地位理所当然就可以在这些寸土寸金的土地上,通过金钱购买来确立。这是一种如此堂皇的宣示:有钱就有中心,没钱一切免谈。哪怕城市的每一部分理论上来讲都是公共空间,再中心和值钱的地段也理应属于公共,人人有份并可以分享,但是在建设豪宅的狂热和推土机的履带下面,这都成了空话。那些本该共享中心的完整权利人,在野蛮资本的拆迁和驱逐下,被勒令退出,不得不搬到边缘地带,为开发商和富人的豪宅让路。

      这不能不令人困惑。为什么会允许他们将普通的安居之所建设得如此富丽堂皇而脱离现实?如果最初这一切都是有人过问的,那些密切参与并关注此事的过问之人,又为什么不加以诘疑,反将这一切都统统放过,导致今天这种令多数人难堪的窘境出现?

      一座城市,当它遍地都是跑车、大款和豪宅时,必定是危险的。此时的社会分化已然走到极致,且难以弥合。基本哲学常识昭示人们,世间事物发展的规律从来都是物极必返、兴衰交替的。我不能确定这种物极必反的状态会以何种形式裂变,但是或早或晚,它一定会在某个恰当的时候显现。

      现时还不能确定,分布在不同城市里但又齐头并进互不相让的豪宅建设冲动会不会停止。看来,如果没有某些外力干预,狂热的开发商是不可能主动罢休的。我建议政府下令禁止和打击此类过分狂妄的举动。他们看上去完全是在漠视来自政府的相关社会建设主张和决定精神,不仅对之充耳不闻,而且正以实际行动对日益强烈的善意规劝表现得冷漠和不屑。

      这种自负和傲慢必须受到制裁,否则整个局势将难以控制。到最后,当越来越多的豪宅雨后春笋般地以一副既成事实的面目出现,后果将无法收拾。事实上,对于“汤臣一品”这个著名项目在事发多年后一直不能及时做出明确的裁处意见,就是一个很典型但又极不正常的例子。

      在豪宅事端反复上演的时候,我们必须坚守一种底线,即中国住房建设的走向不可以任由几个开发商杀伐决断,而必须遵循大多数人的意愿办理;中国的城市、城市的中心也不应该交由开发商去泛滥开采和挖掘,费尽心机从中谋求自私财富,而必须遵循共享精神和原则,在此前提下加以有序规划与利用。

      追逐豪宅并非普世价值观念。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豪宅不是我们向往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否则,那18亿亩耕地这一基本线迟早会失守。相信任何有教养和明智的富人,会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