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面临“大小非”解禁巅峰考验
股权分置改革已近乎完胜,沪深两市戴“S”帽子的未股改公司已寥寥无几,股市正在逐步经历着“大小非”解禁后的压力考验。数据统计,待解禁股东户数为16900户,其中“大非”3114户,“小非”是13786户,虽然“小非”比例众,但投资者应该明白真正的解禁压力源自“大非”,因为“小非”整体规模仅在1000亿股左右,但“大非”规模却要高达3900亿股左右;“小非”多数已在第一次禁售期满时已获得流通权,其抛压已获得市场的检验,而“大非”不仅禁售期长,且“大非”都掌握公司实际控制权,其减持动因及过程会相当曲折复杂。
非流通股东禁售期最长为三年,以2005年6月17日三一重工首家起测算,2007年到2009年三年间是市场压力较大的年份,而2008年年中又恰是解禁压力达到巅峰,因为随后大股东减持后持股比例降低,实际减持的意愿也将递减。
面对解禁后的压力,投资者完全可以放心的是,“大小非”解禁高潮绝不会成为牛市终结者,因为境外股市除优先股外其余股份也都有流通权,但从没有听说过哪家股市是因为大股东减持而牛变熊的,因此解禁高潮是难撼2008年境内股市慢牛的。但是,大股东若减持,动机及过程皆不同,投资者面对股价波动难免无所适从,因此洞悉大股东减持案例很重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业绩高增长期的非核心减持
三一重工作为股改排头兵,大股东亦曾率先减持,2007年1月22日至2月16日期间,控股大股东三一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共从二级市场减持三一重工股份16501184股,其中,三一集团减持6015874股;三一汽车减持7438089股;三一重机减持3047221股;且三一集团与三一汽车减持股份是原先从二级市场增持部分,三一重机减持股份属“小非”解禁部分,股票减持均价为37.85元/股。减持信息披露伊始,中小投资者曾担忧三一重工发展前景而跟风抛售,股价一度跌落,但不久三一重工披露2006年度财报,业绩高增长并辅之以高分红预案,股价立刻重拾升势,至今股价仍较大股东减持时价格增值了一倍,可见当初大股东减持是给中小投资者发了大红包。
相似减持案例还有苏宁电器和中信证券,例如:苏宁电器的“小非”股东陈金凤、赵蓓都曾大幅减持所持股份,但每次减持苏宁电器股价皆不跌反涨,背后就是苏宁电器业绩高增长和利润高分红的双重支撑。而中信证券的案例更显著:非流通股解禁日期为2006年8月15日,解禁数量约为11.75亿股,此后获利丰厚的“大小非”减持冲动一直不断,而且减持后套现金额甚巨,但之后都很快就被基金等机构所吸纳,原因就在于中信证券的业绩恰在2007年出现了倍增,估值支撑了套现的压力。
目前境内股市能提供的案例尚没有核心大股东的频繁减持,即使三一重工控股大股东的减持也是先增持后的减持,因此现在投资者面对业绩高增长公司的“大小非”减持不用杞人忧天,但若未来遇上控股大股东频繁减持,则需要多费思量了。
“大小非”减持亦有难辨之玄机
民生银行也类似中信证券,“大小非”股东数量众多,但在“大小非”频繁减持过程中,股价并没能与中信证券强势比肩,除了业绩增幅逊于中信证券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中小股东对大股东减持摸不清头脑。例如:泛海掌门人、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卢志强早前发表“任何阶段出让民生银行股份的股东都在后悔”的稳定持股信心之豪言,但话音刚落便频繁减持了,虽后又有泛海远期会再增持股份的表述,但总令人疑窦重重难窥究竟,因此股价也就渐渐落后于同板块的银行股了。
另有荣华实业,先有业绩微利却敢于高分红之慷慨之举,而随后却是一、二大股东为还债而减持股份,虽说荣华大股东兑现还债也是为了使上市公司能有更好的发展,其用意无可厚非,但利好之后的套现难免令人联想。民生银行虽有大股东频繁减持,但毕竟是蓝筹股,股价仍有估值可参考。但遇上冷门股大股东频繁减持与热门题材刺激股价相互交错,投资者则需冷静思索,境外港股市场就曾有不少冷门股借题材暴热暴冷的案例发人深省。
综上所述,投资者在研究“大小非”解禁后对股市的影响时,应该因股而宜:最佳者应是大股东只增不减型,例如:巴菲特、李嘉诚等名家对于旗舰股历来只增不减且哈撒威、长江实业等公司业绩稳健增长,若投资者持有类似大股东极其珍视的绩优收藏股,则可忽略“小非”沽售因素长线持有;其次,对于处于业绩长期高增的公司,“大小非”沽售压力能被估值增长优势所化解,投资者不必担忧股价上涨会受压,“大小非”沽售更多地是提供了股票的良性流动;但若遇上控股大股东频繁减持者,则需要反复推敲了,若是减得连控股权都不要了,那就更需要慎对了,毕竟不是人人会学比尔盖茨减持股份去做慈善投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