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天下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产权信息
  • D5:专 版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2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时事国内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时事国内
    国务院督查组督阵一线保障市场供应
    刘胜玉当选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黄兴国当选天津市市长
    张云川当选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郭庚茂当选河北省省长
    苏荣当选江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吴新雄当选江西省省长
    冯国勤当选上海市政协主席
    张连珍当选江苏省政协主席
    破行政壁垒
    长三角建设统一大市场
    吴大器:建设浦东为世界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
    上海企业受困户籍制度
    人大代表呼吁改进人才引进标准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企业受困户籍制度人大代表呼吁改进人才引进标准
    2008年01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唐真龙
      ⊙本报记者 唐真龙

      

      “上海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人才高地的重要制约因素,并已严重困扰园区企业发展,我建议完善上海人才引进标准。”日前,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参加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浦东新区代表团分组讨论时听到了这样的呼声,而提出意见的正是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江功能区域党工委副书记刘小龙。

      

      张江遭遇人才流失

      刘小龙表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目前正在遭遇人才流失的困境。

      刘小龙透露,2005—2007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人才流失率分别从12.1%上升到15.3%、从11.3%到15.6%、从16.2%到20.1%。

      人才为何频频流失?园区委托专业机构做过调查统计显示,落户问题成为人才择木而栖的重要考量因素。然而从上海市的人才政策大环境来看,2005年以来对于人才引进的指标持续下降。

      

      人大代表建议改进

      据了解,目前上海人才引进应届生落户严格按照《2007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由计算机打分决定,高于分数线的可办理落户手续,低于分数线者办理居住证。

      “人才落户难问题可以说是园区企业反映最集中、呼声最强烈的问题。”刘小龙表示。

      对于企业目前遭遇的人才困境,刘小龙建议改进现有的人才引进标准。他表示,人才的界定标准不仅要考量其个人自身的素质和已有成绩,更应考虑其将来的潜在价值,对企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实际贡献。应该给予企业一定的保荐额度,让企业为人才引进提供实际的评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