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尔街日报》刊文称,鉴于全球经济增速有可能在美国引领下出现放缓,中国政府的施政重点很有可能发生转变,从遏制因经济蓬勃发展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和其他过热现象,转到为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而维持经济的必要增长上来。
这一判断引起了国内市场人士的高度关注。如果宏观政策的重点发生变化,那将意味着既定的紧缩政策可能放松,信贷、投资和消费政策也会随之变化,对许多行业(如房地产业)的发展将影响甚大。这对于企业判断今年的形势和进行决策也至关重要。
问题是,宏观政策的重点今年会发生变化吗?
根据我们的观察,迄今国内宏观政策的重心仍未改变,但外部因素近期的剧烈变化加大了决策层的观望态度。
政府相关部门将2008年视为经济上“最困难的一年”,这是极为少见的。以2008年中国经济可能达到的增长程度,在我们看来,所谓“困难”主要不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强调中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还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对外部风险的程度。这也说明,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外部需求放缓,已经让决策层开始警惕。去年12月份,有关政府官员曾公开表示,中央对2008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外部风险大于内部风险。现在看来,决策层仍然坚持这一看法,但对外部风险加剧的担心明显在增大。
目前,中国经济对于外需的依赖还比较大。按国家统计局的测算,2007年前三季度,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4%。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上。2007年全年,中国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贸易顺差达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放缓的程度会如何?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外需环境,进而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情况。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已经不可逆转地增长了,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在推高“中国制造”的成本。如果外部经济环境在这时候严重恶化,这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将十分明显。但问题是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是不是会显著放缓,现在仍是一个难以判断或证实的问题。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倾向于认为,200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增长、高通胀压力”的态势。其中,高增长是延续了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惯性,高通胀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则是来自货币因素——在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下,今年国际资金将继续涌向中国,中国将继续会成为美元的蓄水池。再考虑到国际石油、原材料价格维持涨势,这也将推高国内的物价走势。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的高通胀压力也很难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方向上的改变,另一种是政策执行力度上的改变,保留松紧的弹性。只要高增长、高通胀压力的发展态势不变,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将不会出现方向性的改变。
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今年中国经济的一大变数。但是,只要外部经济不出现显著恶化,中国的政策重点也就没有必要进行大幅调整。我们倾向于认为,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以控制通胀压力为重点,但在政策执行程序上可能会保持一定的弹性。而今年的外贸出口增速是否大幅下滑,则是一扇重要的“观察窗”。
(作者系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