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时事国内
  • 5:观点评论
  • 6:时事海外
  • 7:专版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3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产业·公司
    去年电子信息产品
    出口增速回落
    移动网已占电信业务收入半壁江山
    互联网占创投市场投资份额
    持续下降
    电信联通慎对C网收购传闻
    日手机厂商在华“全军覆没”
    无缘蒙牛忙回头 达能急追妙士再谱“恋曲”
    戴尔完成收购EqualLogic
    一片“涨”声
    2008年汽车仍陷价格战
    新闻出版企业转制跨地区并购将受鼓励
    诺西与华为
    将加强鼎桥TD销售
    诺康生物
    获1700万美元注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片“涨”声2008年汽车仍陷价格战
    2008年01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宦璐
      ⊙本报记者 宦璐

      

      在昨天举办的《2008中国汽车主语论坛年会》上,行业专家企业界人士共济一堂,探讨了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汽车产业的机会与挑战。在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中,2008年轿车价格的走势是降是升,成为了与会者集中争论的焦点之一。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今年车市降价潮避免不了。他的论据是,从合资公司到国有汽车制造商都纷纷加大了2008年的产销目标。目前丰田公布了在2008年要达到80万至90万辆的产能,大众也号称将实现120万辆的产量,同时,长安集团也宣布了进军100万辆规模的年度目标,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下,把汽车价格下调,作为抢占市场份额的手段,是大家都必然会采用的。

      另外从经销商的角度出来,他们因为库存积压严重,为了尽快出货,收回现金,也希望采取降价方式。但他也认为,降价也不会导致洗牌,至少在2008年,不会有车企因为降价,而导致活不下去被淘汰出局。贾新光表示,真正的价格战,将有助于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混乱无序的竞争中走出来,重新洗牌,形成健康的汽车工业格局。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AT科尔尼咨询公司中国董事Stephen.dyer,他对记者表示,近年来,跨国公司汽车巨头在中国也遇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他们也顺应变化,设定自己的本土化目标,就是为了留出打“价格战”的空间。

      与会的上海某供应商也对本报记者表示,2008年价格战应该会有个集中爆发阶段。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汽车公司就不断把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转移给一、二级供应商,2008年是供应商们感觉生存压力最大的时刻,OEM(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与汽车厂商之间会出现博弈,零部件降价则是今年的新现象之一。

      而在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看来,今年的汽车价格则不会比去年低。首先,环保标准还将执行,这必然增加消费者的成本。尤其是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今年中国的通胀率能控制在6%的水平就不错了,汽车价格没有理由不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