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浦东实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求在体制上要有新的突破、在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要有重点突破。当时中央指出:只要有利于发展,任何改革都可以在浦东先试先行;要发挥浦东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对外开放,形成与国际运行做法一致的运行机制。
过去三年,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主要就三个层面的内容展开:即围绕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围绕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深化金融、科技、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围绕着力转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深化社会领域和城乡体制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目前这几个层面的改革都取得了一些经验。”不过,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正在面临挑战。张学兵坦言,与浦东开放初期相比,浦东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渐削弱。“在政策方面,浦东新区还在面临一个把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以及其他所有能争取到的政策全部聚焦在2270平方公里的天津滨海新区。”农工党上海市委秘书长金如颖表示。
此外,改革也正在面临动力延续的问题。张学兵表示:“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的各个部委如果不在浦东设一个办事机构,主管领导可能会坐立不安,但如今这种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还面临管理的挑战。张学兵透露,2008-2009年浦东的交通形势将非常严峻,“在多处交通要塞都可能出问题的节点,城市规划却总是打补丁,管理的问题将是对政府的莫大考验。”
对于浦东下一步的发展。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表示,对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一定要提高认识,把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放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考虑,“浦东一定要服务于上海的发展,服务于全国的发展”。
另外,张学兵希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能够得到中央层面的更多支持,“前不久,我到北京开会,国务院明确表示,将给浦东改革提供体制动力、制度动力,从政策动力到制度动力,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张学兵表示,综合配套改革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和配套性,在国家层面上,希望各个部委能够配套改革,而在上海层面上,也希望各个委办进行分工,并把浦东作为一个题目进行研究。
■政协委员关注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
农工党上海市委 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浦东新区的发展,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重要载体,促进金融中心重大进展。要充分利用浦东先试先行的平台,争取将上海港建设成自由港的深化改革纳入大浦东的概念中。”农工党上海市委在议案中指出。
农工党上海市委建议,首先,在体制上力争新的突破。学习新加坡、我国香港,合并归拢众多的港口、口岸管理等政府职能,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建立高效精简的政府管理部门,真正做到小政府大市场;改革政府审批制度,完善市场法制环境,建造公平公正的经营市场。
其次,在口岸政策上力争新的突破。以改革海关监管模式为核心,完善并充分发挥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区港联动保税区的政策效应,并积极争取试行自由港管理模式;依托浦东金融贸易区,争取试行在保税港区内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试行航运融资、航运经济、航运保险等一系列配套金融改革。
此外,浦东新区还应在在建设航运高端服务业和航运集疏运体系建设上力争新的突破。
致公党上海市委 进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新探索
致公党上海市委则指出要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为平台进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新探索。“国家层面上决定的事上海不能左右,但是可以借助浦东实施功能性政策的先试先行的机遇,做一些上海可以做的工作。”致公党上海市委参政议政部部长方修仁表示。
致公党上海市委联名提交的议案中建议,在进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过程中,政府应继续充分利用好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试先行这个平台所提供的难得机遇,在积极争取中央有关职能部门支持的情况下,就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上台阶,继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内寻找合适的抓手展开探索,为上海经济迈向新的水平创造条件积累经验。在浦东新区先试先行适度开放有关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项目,一定要和中央已经颁布的相关方针政策精神一致,必须有助于中央战略部署得到落实,在浦东新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时,应注意走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化道路,尤其在维护和保障生产性服务业相应的经济类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政府应考虑进一步加大立法的进度,以逐渐形成一个操作规范有序的制度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