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时事国内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6: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时事天下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3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公司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公司调查
    涨价引发角力:食品业博弈“成本价格差”
    物价调控
    须防“空调”
    一季度CPI可能创出新高
    今年CPI可能“前高后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物价调控须防“空调”
    2008年01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于兵兵
      ⊙本报记者 于兵兵

      

      宏观调控了多年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仍旧一路上涨,引来业界发出“方式不对,专业不强”的“空调”质疑。2007年以来,物价上涨成为继房价之后的又一敏感话题,近期一系列政策显示政府直接或间接调控相关消费领域价格走势的决心。

      由于食品行业相比楼市更具“必须品”的性质,食品价格上涨能否得到政策的有效调控,则引来更多的关注目光。

      在所有的调控政策中,临时价格干预是最直接的政策之一。根据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相关政策,食用油、方便面、乳制品等重要商品领域的大型企业若提高销售价格,需要向有关部门申报,未经允许不可随意调价。此前,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产品生产,同时提高农产品出口成本,以增加国内供给。

      1月28日,上海、广东等省市同时公布临时价格干预的地方实施办法,干预范围在国家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扩大至粮食、食用植物油、猪牛羊肉、牛奶、鸡蛋等重要的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被列入地方提价申报企业名单,联华、华联等15家大型超市列入第一批调价备案企业名单。调价备案企业一次调高价格达到4%以上、10日内累计调价达到6%以上、30日内累计调价达到10%以上的,须在调价后24小时内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调价情况。

      广东同时开通24小时价格预警电话,要求密切跟踪市场苗头性、倾向性、关联性价格问题,一旦出现价格异常波动情况,及时上报。

      应该说,此轮的物价调控正在以更成熟的手段、更快速的反应机制发挥作用,但一些环节仍引发业内人士质疑。首先,农产品价格波动有其周期性,如果今年的气候延续目前的恶劣形势,加上农作物用于燃料生产的趋势得以延续,最终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扬,相关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如何消解?如果食品企业的成本在2008年一路上涨,政府又规定了严格的以限制自主调价为原则的审批制度,相关企业利润得不到保证,是不是会导致生产产能缩减,进一步加剧供给的严峻形势,进而推高销售价格?

      另外,政策对相关企业的涨价备案规定了一定的幅度限制,那么,一些企业在低于该限制的情况下“小步快跑”是否仍然无法避免?

      面对政府的高调调控,一些大型食品企业不约而同地向媒体“封口”,除表示“严格遵守宏观调控政策”外,对成本压力和客观经济规律均“不予置评”。一些企业的内部人士则低调表示,原材料成本上升确给企业带来新的盈利机会。甚至一些业内人士不无偏激表示,物价上涨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作为亿万消费者中的一员,我们很希望此轮物价调控不会出现房地产市场的“空调”现象,保证措施切实到位,减缓进而控制住价格上涨势头。对于成熟的社会消费者而言,涨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序和非理性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