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首批四只QDII基金相继发行,标志着中国基金业的国际化航程正式开启。今年以来,QDII基金的基金净值在短暂反弹以后再次进入大幅震荡局面。持续三个月来的低迷,让中国基金业国际化之路遭遇了“成长的烦恼”。那么,QDII基金的前景究竟如何?首批QDII基金的经验得失又是什么?中长期看,QDII基金有怎样的未来?本报为此专访了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总经理王鸿嫔。
推出QDII基金是大势所趋
问:现在来看,推出第一批QDII基金的时机是否合适?这样全面亏损状况在其他市场是经常性的么?
王鸿嫔:QDII基金这次遭遇的市场情况是非常偶然的。全球股市普遍下跌、无一幸免,这样全世界的系统性风险在我过去17年的从业经历中也很少遇见。
具体到时机的话,谈不上好坏。既然我们发行碰到了这个时机,我们会尽力做,对基金投资人负责。我们对亚太市场的长期未来依然是很有信心,这一点现在依然不变。
我认为推行QDII从长期来说,是完全正确的策略。中国的人、财、物都在和国外不断接触,而且交流越来越紧密。长期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必然会和海外市场连通。我们对管理层推行这个制度的勇气和开放程度表示钦佩。
问:回头来看,从当时发行QDII基金到现在,还有什么方面可以改善?
王鸿嫔:从产品上来说,如果现在重新给我选择,我仍然会选择发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这个产品。亚太市场是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公司外方股东)最看好的市场,亚太区域也是摩根富林明各类基金中管理绩效最好的地区之一。这是我们最有可能做好,也是最有把握作好的产品。
当然,在客户的服务和沟通方面永远有提升的空间。上投摩根在亚太优势基金发行之初的时候,已经意识到投资者教育将是最大的挑战。我们提高了基金认购门槛,也加强了和持有人沟通的投入,是希望能够有个比较好的过渡。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沟通,我们也逐步了解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面。比如,投资者对于QDII基金的净值发布以及赎回资金到帐时间等的规则还不够了解;又如,投资人希望季度报告能够是全中文的。这些点点滴滴的要求我们都记在心里,并加以改进。
问:对于这一段时间QDII基金的投资策略,市场有很大争议,你们怎么看?
王鸿嫔:坦率的说,基金投资策略方面,我们不会改变。经常有人问我,你们基金为什么仓位那么高?我只能说,我们基金设计的时候就是这个投资策略。作为一只股票型基金,按照基金合同,跟踪业绩基准、高股票仓位这是亚太优势基金的长期策略。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策略?因为,我们的外方股东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进入亚洲市场30多年来,就是通过执行这样的策略,在亚洲市场保持了很好的长期业绩。我们这个产品就是引入了外方股东的成熟产品,同时由两名在境外操作同类型基金的资深基金经理做投资顾问。就是希望把这些经验和知识引进来。
(下转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