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时事国内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6: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时事天下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3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特别报道
    周正庆:抓紧构建股市安全评估和应急处理机制
    百姓投资、平安相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周正庆:抓紧构建股市安全评估和应急处理机制
    2008年01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翀
      周正庆认为,从2006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重要转折,摆脱了持续四年的低迷状态,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史丽 资料图
      ⊙本报记者 周翀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周正庆日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资本市场四年持续低迷、两年快速发展的实践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说明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具有战略意义。他建议,应抓紧研究正确分析、判断市场形势的方法,从“大金融”的角度着眼,改进和完善金融调控,维护资本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上海证券报:近年,我国资本市场出现重大转折,对于这种转折的出现,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周正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资本市场高度重视,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和正确的政策决策,为落实这些战略部署,我国资本市场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法律环境完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上市公司清欠等基础性制度建设逐步取得成效,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2006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重要转折,摆脱了持续四年的低迷状态,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年持续低迷、两年快速发展的实践使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刻体会到这样的道理:

      持续低迷的四年,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不利的。 如果2006年没有出现转折,任其发展下去,将给整个经济和金融带来巨大风险。证券公司的全面亏损必然引发挤兑保证金的风潮,从而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由于持续低迷,资本市场功能难以继续发挥,从2001年开始,A股筹资功能逐步萎缩,2005年全年新发股票筹资仅几十亿元,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筹资功能无法实现,其他功能更无从谈起,资本市场就将被逐步边缘化。所以说,持续低迷的后果一定是灾难性的。

      股市出现转折这两年,情况则大变:不仅筹资功能充分发挥,为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为深化改革作出了新的贡献。我仅举一例来说明这个问题:2006年,工中建交4家银行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终于摆脱了多年难以解决的困境——在此之前,国外曾有评论说,我国国有银行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通过改革,这些银行一举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本金合计达4331亿元。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转折和快速发展,这是很难想象的。

      上海证券报:过去一年中,由于行情火爆,各方对市场形势的分析和观点也很多,您是怎样看待这些分析、判断和观点的?

      周正庆:对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我在近一段时间听到了很多说法,林林总总,归结起来,我认为大致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是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经济和自由化的观点出发,对中国资本市场所做出的分析和判断。这些观点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往往脱离了中国国情,存在片面性和误导性。用这种判断去指导资本市场,必定产生不良后果。

      例如,前一段时间,当中国资本市场摆脱了持续4年的低迷,走上快速发展道路的时候,一些专家学者不加科学对比分析,就提出中国股市估值过高,已经产生严重泡沫,有的观点甚至说搞不好要出现崩盘,引发经济衰退。这种观点从上证指数达到3000点时就已经出现,到4000点时,这种观点仍继续存在;到5000点时,还是有人重复3000点时的观点,使人感到无所适从。

      还有一些股市“权威专家”,对中国股市的判断时好时坏,有时讲发展正常,潜力巨大,长期利好;有时又说出现严重泡沫。

      上述人士的共同特点,就是缺乏基本数据的科学分析对比,没有令人信服的论证过程,观点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第二种,是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和构建和谐社会为衡量标准,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我国的资本市场。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事情,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事情,就要积极大力推动;反之就要予以限制、调控,甚至进行干预。

      我认为,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战略决策,把握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要善于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这是由我国资本市场处于“新兴加转轨”的发展阶段特点所决定的。

      特别是在牛市行情中,出现一些过热的问题,只要精心治理就可以了,事实上,治理水平也在跟随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而同步演进。一定要避免用第一种观点,对中国资本市场乱加点评,不负责任地只挑毛病,不谈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分析、判断市场的形势,在这个问题上,有哪些思路可以考虑?

      周正庆:我认为,当前应该抓紧构建对股市的安全评估和应急处理机制。

      建议组织力量对股市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科学的研究分析,包括研究什么是股票指数、市盈率指标的合理水平,为判断股市是否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要仔细研究一下中国股票指数在多少点以前是经济实体可以承受的,超过多少点是不可承受的。市盈率保持多少倍是合理、健康的,超过什么标准就可能标志着过热。在评估和判断过程中,一定要从中国国情特点出发。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是处于只有17年发展历史的初级阶段,而国民经济处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应切忌不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盲目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一两百年的成熟市场进行简单比较,从而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做出错误的评估,误导市场,影响领导层的决策。只有真正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安全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才有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出现大的纰漏。

      上海证券报:刚才您还提到对股市进行精心治理的问题,可否更详细地阐述一下您的观点?

      周正庆:为了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改进和完善金融调控,维护资本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对资本市场如何进行宏观调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在思想认识上和实践操作上都有待提高。比如,当央行采取提高利率或提高准备金率的政策措施时,有的同志解释说,这些措施不是针对股票市场的,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实际上央行的任何一项货币政策措施出台,不管主观愿望如何,其结果必然会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产生广泛的影响。因为货币、资本两个市场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任何一项对货币市场紧缩或放松银根的措施,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变化,形成“利空”或“利多”。2004年4月金融调控强力紧缩银根,使资本市场资金大量流出,就让刚刚出现好转的股市迅速跌入低谷。

      实践证明,金融调控只面对货币市场,不研究如何面对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必然会影响其有效性和前瞻性。

      早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明确要求“要改进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很不平衡,一方面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过剩,增长势头不减,另一方面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滞后;一方面间接融资比重过大,中长期贷款快速拉升,另一方面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企业融资需求高度依赖银行。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调控只面对货币市场,只靠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措施,不下决心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较大调整,不组织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联合运作,是难以收到实效的。

      上海证券报:对下一步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您认为还要推进哪些工作?

      周正庆:在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和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

      从自身发展看,我国资本市场本身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机制和体制性问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为此,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企业债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推进股票、债券发行制度改革,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市场监管。要继续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合规资金入市,进一步加大保险资金、社保资金等参与资本市场的灵活性,为机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更加充分地发挥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进一步推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要改革中小企业板的发行制度,继续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板,同时尽快推出创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