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时事国内
  • 3:焦点
  • 4:要闻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2008 年 2 月 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书评
    上一版  
    pdf
     
     
      | B8版:书评
    从冯仑自嘲看中国私企生态
    《公司治理的政治维度:
    政治环境与公司影响》
    私募基金在中国的正常与不正常
    《包容的智慧》
    上次预测很准,这次会如何
    《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我在大众汽车40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冯仑自嘲看中国私企生态
    2008年02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苏小和
      张大伟 制图
      《野蛮生长》

      冯 仑 著

      中信出版社

      2007年12月出版

      ⊙苏小和

      

      冯仑在地产圈子里一直以思想家自居,外界似乎也认可他的这种身份,但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却是有所不屑。并非我对冯先生有何成见,我甚至认为,鉴于国内学院出身的企业家少之又少,给冯先生冠以思想家的名头,或许能缓解一部分人的心理焦虑。可如果真要从学术思想的层面去要求,我想冯仑还是存在很大距离的。理由有三点:

      其一是我固执地认为,近几代中国人中出不了思想家,无论是人文思想,还是企业思想,因为文化的断裂,我们既没有前沿性的观念体系,更没有接受严谨的思想方法,都是被耽误的人,谁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

      其二,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企业建设连元制度都还没有完全解决。过去30年内,所谓的企业家们都是一面在蝇营狗苟中寻找生存机会,一面在体味有钱人的简单快乐。我这么说,并不是在谴责企业家群体。我曾经说过,中国内地的企业家是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一群人,他们左顾右盼,小心翼翼,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廉价的动力。但无论怎样,必须承认,我们的企业发展还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范式,企业家在整体意义上,可能还只是政府管制的一个附庸。一个连基本的独立思考空间都还不具备的群体,能出得了思想家吗?

      其三,我在冯仑这代企业家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江湖习气。国人的江湖习气由来已久,它只是在扭曲的社会结构里潜行的某种规则,无论如何到不了思想的层面。冯仑在《野蛮生长》里讲述他们的经历,他在不同的场合里,三句话之后,总要提到女人,而这本有意思的书,冯仑像模像样写下的自序,标题竟然是:清清白白的汤唯干干净净的脱。

      不过,我却能理解冯仑这个自序的意思,他强调的是这些年他和他这代人的清白,他还强调了他书里说的都是真话。清白与否,需要以后由历史来证明,但冯仑努力讲真话的姿态,却是跃然纸上。这本绝对没有装腔作势的书,事实上是冯仑的个人口述史,是冯先生站在他一个人的世界里,对中国企业近30年的发展所做的一个小规模见证。

      冯先生甚至猜测到了读者对他的角色期待,在封底写下了他的自言:

      “资本家的工作岗位,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流氓无产阶级的生活习气,士大夫的精神享受;喜欢坐小车,看小姐,听小曲;崇尚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

      这有点像冯先生的自画像。我和冯先生是有过接触的,直接的,间接的,曾经还写过案例“骂”过他,现在看来,当时我说的是“冯仑倒退”,洋洋洒洒差不多10000多字,又是数据,又是模型,竟然不如他自己一边开玩笑一边写下的这些略带自我嘲讽的感性句子。

      这所有的自我嘲讽中,我最欣赏冯先生自我界定的“傍大款”。记得2005年,我认认真真地分析过他的“傍大款”行为。那是冯仑和天津泰达的合作项目开始之后,局外人都能看到,冯先生是拿不到土地了,只好曲线救国。但思想家名头下的他,硬是折腾出“要在国有、民营和外资这几种所有制形式之间制造一种混合所有制”的光辉形象。我大不以为然,并认为这是冯先生亲自导演的一种新的公私合营,是一种体制倒退。

      关于公私合营,熟悉历史的人应该记忆犹新。1956年,第一次推行公私合营制度,将私人产权强行整合到国家所有制中,引发了计划经济形态的大跃进。

      当然,有人陈列出冯仑导演的“新公私合营”与当年的不同之处,认为今天的公私合营是用市场交易的办法,在股权结合,资源整合的高度来演绎的,就像冯仑,他是自觉自愿通过增发新股让国有企业泰达进来,这与当年政府的强权推行已无半点可比之处。

      对这种观点,我们必须站在更宽阔的角度去审视。迄今为止,发达国家私有化的效果是显见的。政府从中获得可观的财政力量,并建立适应全球化态势的新式制度,它的发展态势将最终改变西方资本主义本身,从而形成“新兴资本主义的超稳定状态”,并以私有产权的力量促进全球企业的购并与重组。而在另一个层面,大量不同形态的国有企业演变成私人企业,这已成了必然的发展态势。著名经济学家诺兹提出“有效率的财产权”,从效率的层面阐述了私人产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而另一个疑问是:诸如天津泰达这样的国有企业,正如冯仑所言,有那么美好的制度性力量,值得冯仑这样的所谓思想家去学习,去参与,去膜拜吗?

      所以,我当时真的是大跌眼镜,并认为冯仑傍大款傍到如此地步,说明中国的私人企业,尤其是私人地产企业已经差不多举步维艰了。冯仑这本口述史,算是印证了我当年的判断。更为重要的是,冯先生其实早就知道了自己只不过是傍大款,一切都还到不了体制创新的层面。这种君子坦荡荡的态度,倒是或多或少具有了企业思想家的些许气度。

      如此看来,通过《野蛮成长》,我们看到大历史下的冯仑,这么多年的企业行为,事实上是在背离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也是在寻找各种不同的生机。比如他为了整合资源的战略重组,增资扩股,就是功利心态下的一种短期行为。

      不过,我们深知,中国的私人企业不容易,冯仑思想了多年,也清高了多年,每一次的功利主义行为更需要得到众人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冯仑的生态或许就是中国私人企业的生态。他们在一堆荆棘中野蛮成长,渐渐露出了气象。作为旁观者,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冯仑们心想事成,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