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兆丰年,春节前的雪,曾被当成吉祥的好东西。然而,今年却大不同,南方暴雪,已然成灾。称之为“雪灾”,其祸害在多个方面:比如,阻滞春运客流,增加交通事故;会影响灾区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物资和能源的供应,冻饿与房屋倒塌等也会导致直接伤亡上升。
即使是对于农业生产而言,降雪也未必总是好事。由常识而知,瑞雪是庄稼的棉被,冰却不是。大面积的冻害,有可能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面对当前“雪灾”,稍微上点年纪的人可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冬天也是冷的,但人心却是平和的。彼时,农村的用电极度匮乏,但靠着秸杆和芦苇等被今天的人们视为累赘的再生资源,人们照样平平安安地经冬过年。
那么,今番暴雪,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其实,有一个简单而客观的评判标准,这便是农作物的长势:假如农作物大幅减产,可归属为“天灾”一类;假如农业收成并没有受到不良影响,那么,所谓“雪灾”可能属为“人祸”。
因为,这可能是由生态环境失衡造成的。众所周知,低水平的高增长,需要过度依赖能源与资源的消耗,这种不尊重自然规律,不计后果的“开发”模式,已经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失衡。
以水文生态为例,一旦水文生态失去了平衡,必然会带来新的气象格局。在新的平衡建立起来之前,人们需要不断地适应各种不稳定的异常状态。然而,千百年间所养成的习惯难改,各种设施建设又跟不上,出现气候的异常现象之所以会让我们感到措手不及,也就不难理解了。
君不见:一场透雨,城市的街区就可能一片汪洋;几天大雪,很多地区就成了灾区。凡此种种,很多人的神经已经变得麻木了。
“中国国情”这几个字,被一些人当作道具,究竟何时重要,全看自己的需要。显然,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错误,为什么会一犯再犯?除了名利的驱动之外,手握决策重权的一些官员还将“拿来主义”作为护身符。从“先污染,再治理”到“城市化”,懒惰地采用“拿来主义”,自以为聪明地走了捷径,却不料,歧义的理解和简单的嫁接,必然导致食洋不化的排异反应。
大到宏观经济,小到区域规划,我们需要补课的地方很多。
2008年的春运雪灾,向我们提出的课题有很多。比如:中国人过自己的传统节日,是否错了?工业化的程度还不足以保障人民的生活,为什么过去的生活方式却要抛弃了?寻常雨雪,本是等闲之物,为什么也一一成为灾难了?为什么不寻常的雨雪多起来了?
我们这些年,向西方引进了许多东西,却又漏了许多东西。在我们向西方取经的时候,是否要考虑符合大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