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洪波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短期恶劣天气影响食品类价格加速上涨,使得市场预期今年通胀水平仍将维持高位,1月份CPI不排除创新高可能。”与此同时,不少经济分析人士也推断,受天气状况影响,多数地区交通受阻,使农副产品等物资供应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1月份CPI可能会高达7%。
对CPI创新高的预期与央行可能加息的预期相伴而行,有研究机构已经对年内可能加息的次数作了预测。但是,我认为,即使1月份CPI创下新高,也须慎重考虑加息问题。
1月份CPI走高有其历史周期性和必然性。春节是我国民众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节前往往是消费释放最彻底的一段时间——即使低收入家庭,也会将积攒的钱拿出一部分用于消费。同时,由于居民节前消费中食品类占据相当大比例,而食品在我国CPI权重中占比大(占我国CPI权重的32.74%),食品价格的上涨必然推动CPI上涨。但是,一般春节后不久,消费总会回落,CPI相应也跟着回落。这种周期循环,连续多年没有大的变化。因此,节前CPI一般不宜作为加息的参考依据。
今年1月份CPI倘若创新高,跟恶劣雨雪天气所导致的交通中断、食品生产量下降有着直接关系。但这种供应紧张状况是阶段性的、暂时的、局部的,有非常大的偶然性,由此造成的CPI短期上涨显然也不宜作为加息依据。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对农业生产等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尽可能地减小农民的融资成本,提高他们扩大生产的动力。
资本市场的稳定需要央行慎重选择加息工具。由于雪灾天气持续恶化、外围次级债危机利空频传,加上大量限售股解禁打击市场信心,使我国投资者不自觉放大了对于风险的担忧,这直接导致了股市的下跌。从5500点算起,三周内上证综指急泻1300多点,最大跌幅已近25%。在实体经济没有明显恶化迹象的情况下,出现如此之大的跌幅即使从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史来看,也是非常罕见的。确保资本市场的稳定是帮助民众重塑信心、激活消费、抵御次债危机的重要前提。加息可能引发股市的继续调整,对民众的信心造成打击。
美国快速降息大大压缩了我国央行加息的空间。1月22日、30日,美联储两次紧急降息,降息后联邦基金利率指标现为3%。如此节奏、幅度的降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还绝无仅有。这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步伐,在中美基准利率已经倒挂的情况下,央行加息将会进一步拉大这种“倒挂”幅度。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就会导致大量热钱流入,迫使央行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从而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央行采取的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所需支付的利息成本,也会加大通胀压力。这些因素都将加大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
经过连续加息之后,我国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有些企业甚至因资金短缺导致生产陷于中断,这有可能减小供应,而供应减少又会导致物价上涨,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在连续加息的同时,贷款额度也受到严格控制,这使得银行普遍选择“有效利用有限的信贷额度产生最好的效益”,企业已经很难享受到贷款利率下行的优惠政策。现在企业不仅面临贷款难,还面临着贷款成本上升的问题,事实上,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获取贷款,甚至被要求承担超过基本利率60%以上的上浮。融资成本的上升一旦通过提价转嫁给消费者,有可能带来更大通胀压力。
紧缩政策主要是防止投资膨胀,但也应该认识到,这种抑制应该是“结构性”的而非全面的。这次由于持续雨雪天气导致的交通大面积中断现象说明,我国仍需要加大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而目前这方面的资金缺口非常严重。目前,仅铁路的建设资金缺口每年就高达500亿至800亿元。同时,在出口面临次债危机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拉动内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发挥信贷消费的积极作用。显然,紧缩政策的实施是存在一定前提的。更何况,严重的冰雪灾害可能会导致1月份经济增长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倘若灾害天气持续,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这可能推动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作出调整。
事实上,中央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些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近日在中央政治局举行的集体学习中强调指出,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充分认识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月1日,央行发布紧急通知,指出由于冰雪灾害的影响,必须加大信贷的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尽快下达安排一季度分支机构贷款指导计划,保证符合条件的贷款及时发放到位。这两个信息意义重大,被经济学界普遍解读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正在被修订。
经济问题和经济工具所依据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货币政策也应与时俱进,随机应变。因此,即使1月CPI走高,也应客观分析,慎重选择加息工具。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经济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