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海外
  • 7:时事天下
  • 8:广告
  • A1:市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货币债券
  • A5:环球财讯
  • A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海外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专 版
  • B8: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信息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2008 年 2 月 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通胀根源在于收入分配差距
    雪灾呼唤企业社会责任
    内幕交易精神原因:缺失羞耻感
    对“钉子户”收费站再也不能容忍了
    中美利差倒挂后我们最该关注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通胀根源在于收入分配差距
    2008年02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月晓
      ⊙胡月晓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达到11年来的历史新高。探索通胀背后的形成因素,对于我们认识、预测和治理通胀,更好地维护宏观经济运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表现形式上看,本轮价格上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结构性上涨。此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粮食(特别是猪肉)、食用油的上涨引起。第二,国际背景和以往不同。2007年发生的物价上涨,是发生在全球流动性普遍过剩,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普遍出现不同程度通胀的背景环境下发生的。去年印度CPI上涨5.2%,俄罗斯上涨9.4%,美国预计也达到了2.8%。在欧元区,CPI上涨预计也在2%以上。

      从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和直接推动因素角度,本轮价格上涨的表面原因有以下一些。

      受输入型成本上升推动的影响。由于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国际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对中国市场产生了输入性影响:首先是石油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从2003年的25美元,一桶左右的价格到2007年最高峰值超过了100美元一桶这对于国内的油价上涨、国内物价的上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是国际性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2007年国际市场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

      结构性供求的失衡。之所以讲此轮通胀是结构性上涨,是因为影响这一轮CPI上涨的诱因是年中猪肉价格的上涨。从2007年6月份开始,肉价所带动的CPI上涨就超过了4%。

      货币发行过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里程中,货币发行过多几乎是一直伴随的现象,以至西方学者将中国同时保持价格水平稳定与高金融增长的现象称作“中国之谜”。为什么以前货币发行过多没有造成通货膨胀,而单单此次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物价上涨?中国在1978年-1995年间货币存量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与物价的上升速度,经计算,超额货币供给率为8%,远高于最近几年的货币超额供给量。2007年货币的超额供给量,即M2增长仅0.5%,远低于前期水平,也低于大多数时期。在货币发行过多的背后,这一次也一定发生了不同的深层次因素。

      近几年来,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虽被各种接连出台的民生政策不断修正,但在整体上还是呈现了不断扩大趋势。经济运行体制的不健全,转型期急剧变动的社会结构,以及欠缺的调节机制和不足的财力,制约了全社会对收入分配的再调节。高收入阶层占有社会财富比例过快增长,这个阶层追求财产性收入的结果,造成资产价格膨胀;追求消费升级的结果,造成奢侈品市场的旺盛,由此带动一般物价水平提高。

      在更深层次上,虽然呈“全范围、多层次”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在绝大部分民众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基础上的,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累积,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分配秩序混乱,还是导致了社会通过价格变化来强制性重新分配财富。上世纪80年代货币高投放有个与现在很不同的鲜明特点,即货币基本上投向了农村地区,亦即货币投放基本为中低收入阶层所吸收,而现在,大部分货币投放变成了富人的财富。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秩序混乱的痼疾有着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原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物价控制任重道远。

      因此,临时价格管制,虽然可以防止价格的螺旋上升,避免形成预期性通货膨胀,但只能避免价格的惯性上涨,并且会带来价格扭曲等一系列副作用。所以,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之策,一在于增加食品生产的刚性,二在于增加民生投入,解决收入两极分化问题,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既定大政方针的进程。(作者系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