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特别报道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海外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公司调查
  • B7:信息披露
  • B8:专栏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2008 年 2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钱沿周刊
    楼市争锋“拐点论”考验房产投资
    工行限量发售第三期
    “基金股票双重精选”
    东亚新推保本投资产品“聚圆宝”系列7
    习惯的力量和误区
    多样化房贷产品满足不同需求
    王石VS潘石屹 交锋“拐点论”
    中行鼠年生肖卡发行
    荷银推“保值避险”结构性存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习惯的力量和误区
    2008年02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本报记者 涂艳

      

      习惯可以成为一种力量,也可以成为一种硬伤。

      我们的“金融消费习惯”似乎并没有得到重视。在全民理财时代,投资如果被算作一种广义消费的话,金融消费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习惯在某些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倾向,是长期行为导致的惯性思维还是惯性思维诱导了长期行为,似乎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当我们认准银行就是保险箱时,银行类理财产品成为稳赚不赔的买卖就成为一种心理倾向;当忽略自己成为一种习惯,先为子女、丈夫购买保险而忽视自身就成为女性朋友们的一种消费习惯;当银行许多服务持续了多年的“免费午餐”后,所有的传统或创新金融服务都不应收费成为“倔强”的惯性思维。

      就拿前段时间饱受争议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说,顾客和银行各执一词,可谓典型的金融理财教育版本。但是需要重申的是,其中的投资者也就是购买产品的“消费者”的金融消费习惯是当之无愧的黑手。在去年浦发银行推出的那款理财产品的媒体广告中,确实有“当所挂钩只股票涨跌幅趋同时,投资者可以博得较高收益”的风险提示,同时产品说明书中也明确具备该产品最低可能为0%收益的条款,但投资者只要看见排队疯抢就根本不仔细研读产品条款就盲目跟进,是目前很多投资者的硬伤。除了没有高收益承诺外,银行理财产品是否保本也是视情况而定的。例如很多追求高收益的挂钩产品就有没有保本承诺,盲目理解银行产品为稳赚不赔也是消费心理的一种误区,毕竟,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是永恒的经济规律。

      再来看看女性购买保险的美丽习惯,太平洋保险江西分公司的客户经理刘芳表示,在她的客户中女性占6成以上,而只为自己投保的竟然不足二成。认为自己投保的必要低于自己的丈夫或者孩子是普遍的误区。且不论天灾人祸不分性别,就光某些专属的女性疾病也足以成为危急女性健康的元凶。在购买保险时不随意跟风,认清自身的保障需求才是挑选保险的重点。

      同样的习惯见诸银行业务当中。曾经,在市民心里,不论是大额取款、小额账户还是银行卡都没有手续费、管理费和年费之说,如今多家银行对于日存款金额低于规定下限的账户按季度征收的几元钱小额账户管理费让很多人觉得“矫情”;某些银行对于超过限额的大额取款收取手续费更是让人“恼火”;而银行卡低至10元高达百元的年费也在一开始就备受质疑。可是,在金融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要让银行的中间业务渐成业务收入的中流砥柱,市场化的征收部分合理费用应该在情理之中。而习惯了享受“免费午餐”的人们是不是该为自己的金融消费习惯作些反思了呢?